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手语翻译的另类创业

手语翻译的另类创业

   靠给聋哑人做“手语翻译”,在郑州打工的袁晓芸凭着她的智慧和爱心,最终成为一个风风光光的“另类”翻译,而她的创富生涯也翻到了新的一页。
 
     突发奇想,白领女孩要下海
 
      1978年,袁晓芸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赵堡镇。富足的家庭条件使袁晓芸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袁晓芸在校读书时的外语成绩十分好,她因此萌生了毕业后当个翻译官的梦想。2000年10月,在经历了求职的艰辛之后,她不得退而求其次,成为郑州一家广告公司的打工妹。地位的低下激发了她拼搏的劲头,由于工作突出,她很快被提升为公司策划部主任,月薪也达到了2500元。然而,事业上的一帆风顺,并没有打消袁晓芸做翻译官的念头。
 
      2001年7月的一天,郑州一家旅游公司招聘手语翻译的招聘广告,吸引了袁晓芸的目光。她带着好奇心赶到旅游公司探询究竟。原来,旅行社即将接待一个来自美国的全部由聋哑人组成的旅游团队,公司临时招聘人员就是专门为这些特殊客人提供导游服务的。尽管前来应聘的人不少,可一听说要和聋哑人打交道,许多人扭头而去。袁晓芸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她便上岗了。10多天后,她不光跟着旅行团游览了许多她没有去过的地方,还净赚了1500元。
 
      旅行归来,袁晓芸突发奇想地要去做个专门的手语翻译。想到了就做。有了做手语翻译的冲动后,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又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这一来,她更坚定了要开拓这块市场的信心:我国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6000多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聋哑人。仅河南省,每年新增加的聋哑病患者就达1万人以上。这些人要生存、要出行、要打工……时时刻刻要和正常人打交道,这该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呀。
 
     顶着家人和男友反对的压力,她毅然辞去了工作,踏上了另一条寻梦之路。
 
     创业路怎一个“难”字了得
 
      但是,要做手语翻译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虽然此前曾受过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可袁晓芸知道自己的分量,要做一个称职的手语翻译,还得加强学习。抱着这种心态,袁晓芸找到了聋哑学校,得到的回答却是:“对不起,我们不对健康人提供这种教育。”遭人拒绝没有动摇袁晓芸的信心。
 
      2001年11月的一天,袁晓芸听说北京师大有一个特教师资班,专门向健康人提供手语教育。便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没想到,她却再一次被学校拒之门外。回到旅馆,她心中备感委屈,便将几个月来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苦恼倾诸笔端,连夜写下了长达20余页的求助信。第二天一大早,她将信送到师大的老师手中,恳请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老师们被她的一片诚心感动了,破例收下了她这个“编外生”;就这样,她在北京苦读两个月后,终于能像聋哑人一样,熟练地应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学会手语是用来赚钱的,可自己的服务对象在哪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袁晓芸来到曾经做过这项业务的旅游公司。等她说明来意,旅行社的人笑笑说:“你这个想法是不错,可我们接待这类客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类似的业务今后可能还会有,但现在没有。”接下来,袁晓芸又跑了很多地方,也都扫兴而归。
 
      就在袁晓芸没有业务可做而着急时,曾竭力反对她如此玩酷的男友找上门来,请求她无论如何要帮自己一个忙。原来,前些日子,男友有个表弟因为生意上的纠纷和别人打起了官司。可巧的是,对方竟然是个哑巴,硬是诬赖表弟骗了他。一时间,就连法官也闹不明白双方的是非曲直。
 
     “我这是做生意,无论官司结果如何,你表弟都得付给我报酬。”袁晓芸有言在先。
 
      法庭上,对方依仗着没人听懂他的语言,仍然哇哇大叫着。袁晓芸立即通过手语告诉对方:法庭是个庄严的地方,有理说理,不得无理取闹。看到法庭上来了手语翻译,哑巴收敛了许多,庭审也得以顺利进行。事后,不光男友的表弟按约定付给了袁晓芸报酬,法官也对她从事的职业表示赞赏。
 
      走出法院的大门,袁晓芸的思路开阔了很多。她想,聋哑人是个宠大的群体,他们的身影将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可能出现聋哑人和正常人交流的困难。
 
      为了尽快把生意做开,袁晓芸决定挨门挨户地去推销自己。当人们听了袁晓芸的解释后,往往都是冷冷地说:“谢谢,我们家没有聋哑人。”便重新将大门紧紧地关上了。一天,袁晓芸敲开了一位聋哑人家里的门,开门的老太太听清了她的来意后,笑着对她说:“俺孩子不会说话,可他会写字,能通过递纸条和别人交流。唉,你这生意难做哩。”
 
     创业不是件简单的事
 
      就在袁晓芸有点沮丧时,一次偶遇又给她带来了信心。2002年5月的一天,袁晓芸走到一公交站点时发现一位聋哑人一脸焦急地在站台上走来走去,他一会儿抬头看看站牌,一会儿双手比划着,向别人询问着什么。看到这种情景,袁晓芸意识到机会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用手语问那位聋哑人为啥事着急。一番交谈后,她才知道,对方是个外地人,要到一家医院看病,却不知道该坐几路车,想向别人打听,大伙又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当袁晓芸问他为啥不写个纸条,求得他人的帮助时,对方摊开手摇了摇,说自己没带纸笔。这次遭遇使她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既使有些聋哑人会写字,可他们外出时,总有一时不便,需要她来帮助。
 
      2002年6月,袁晓芸发现本市几家报纸竞相向市民征集新闻线索,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宣传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给报社打了个报料电话。不久,报社便以《手语翻译暗藏商机》为题,报道了她专业从事手语翻译的消息。
 
      报道一出来,袁晓芸家的电话就火爆起来,不少读者来电话向她咨询有关事宜。更有人建议她利用自己的特长开一家“手语吧”,省得她四处找活干。有位从聋哑学校退休的教师还专门找到她,提出要和她一起打拼,让更多人从这项服务中受益。听到这些话,袁晓芸特别开心,也使她坚信,“难”总会有尽头,只要挺住,就会迎来阳光灿烂的天空。
 
     一路走红,手语翻译风光无限
 
      媒体的宣传给袁晓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天夜里11点多,袁晓芸突然接到电话,说是有两个哑巴正在偷东西时被警抓了个正着。但由于无法交流,警察连笔录都无法做,请她前去帮忙。
 
      袁晓芸义无反顾地来到派出所,一做手语,犯罪嫌疑人竟露出了迷惘的神色。原来,这两个家伙既不聋,也不哑,只是想装聋装哑糊弄警察。而袁晓芸的出现却使他们露出了马脚。这一次,警方给了她100元的辛苦费。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袁晓芸发现:要把手语翻译得准确到位并不是很容易的事。由于自己不是聋哑人,有时很难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思想,有时还会一不小心,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跑到聋哑学校向那里的老师们请教。有时,她还会和聋哑人一起到商场购物,到公园散步,在这种零距离的交往,提高自己的手语表达技巧。
 
      渐渐地,袁晓芸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找她的人也越来越多,她每天的收入也都在200元以上。但由于每天都得四处奔波,她的身体明显地消瘦了,原本白净的脸也变黑了。重要的是,由于分身乏术,不能同时为多个顾客服务,还因此引起了客户的不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袁晓芸又找来几个打工妹,对她们进行手语强化训练,并给她们每人配了一辆电动车。做好这一切后,她开始对顾客承诺,接到电话30分钟即可赶到现场,否则分文不龋2002年12月3日,袁晓芸走进了电视台的直播间。在这个“国际残疾人”日里,她受邀担任了电视台的手语播音员。
 
      袁晓芸的成功,使人们意识到了其中的商机。2003年4月,河南同乐学院残教中心决定开设手语特教班,专门为社会培养手语翻译人才。为此,学院的程相甫校长专门找到袁晓芸,向她请教开拓市场的技巧。共同的话题,使他们谈得十分投机。事后,袁晓芸愉快地接受了学院的聘书。一个小小的中专生,一跃登上了大学讲台。但此时的袁晓芸已深深地爱上了手语翻译的工作。教学之余,她依然如往常一样,穿行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为聋哑人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好奇地问道:“难道你就甘心和残疾人打一辈子交道吗?”袁晓芸郑重地点点头,一脸真诚地说:“我会的!因为它不光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在于这是一项受人尊重的爱心事业。”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