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选择创业 我要做回“职业”农民

选择创业 我要做回“职业”农民

  眼前的李兰江,身着一身考究的西装,在记者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实在很难和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结合起来。我很感兴趣,他是怎样一个农民?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他又为何将“农民”说成是一种职业?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枸杞和瓜子们,就是通过这些小东西们的大丰收,使得现在很多农民家里都开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李兰江很认真地对我说:“希望你回到北京后,也告诉东部那些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们和新华网的网友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通过我们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第一次择业:他选择了四平八稳
 
   “我是农民的儿子,跳出农门是每一个农民家庭的殷切希望。”李兰江的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也正因为如此,考上大学后,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享受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1995年,李兰江从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与许多同窗校友一样,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择业。
 
   李兰江来到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工作。公司看重他的知识才学、为人见识和出众气质,很快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在公司工作的两年之中,他学到了不少的社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
 
   “但是,我知道,安逸清闲的工作容易让人趋于平淡,养尊处优的生活会使人失去斗志,温暖的鸟巢永远飞不出翱翔高空的雄鹰。”李兰江的这一组排比句脱口而出,然后,他激动地说,“当时,我已经坐不住了,这样下去只能是浪费激情。”
 
   选择创业:自己要做回农民
 
   1997年,他毅然辞去这份工作。
 
   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严厉的训斥:“别给我讲那么多大道理,我们老两口面朝黄土背朝天,节衣缩食供你读书,决不是为了让你们再重复我们的过去,哪怕是在乌鲁木齐开出租车,也不能回家种地!”
 
   父母没有理解到李兰江的内心,其实正是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家乡走出来的每一天,魂牵梦绕的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

   1997年,他只身来到精河,面对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务农之旅: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银行贷款筹资200万元,投资开发2000亩荒地。
 
   初创艰辛:他挺过来了
 
   创业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挫折很容易打倒人的意志,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身处黄土漫天、蚊虫肆虐、交通不便的荒滩碱地,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的心酸。开工之初,李兰江驱车带领乡亲准备到地里大干一场,在路上,连人带车翻进路边3米深的排碱渠,导致2人受伤。李兰江把伤员送往医院,刚把车拖上来,乡亲们打起了退堂鼓,他只有尽力劝说大家继续前进。然而考验仍未结束。
 
   当他们在营地搭起帐篷,带着极度的疲倦刚刚睡下,茫茫荒地骤然刮起狂风,漫天飞扬的碱土让人睁不开眼,帐篷在狂风中摇摆,随时可能倒塌,大家赶紧起来,把3个月的口粮全部搬进来压在帐篷周围,一直折腾到天亮。风停了,大伙也成了土人。
 
   没有最起码的生活用水,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们必须每天徒步几公里到牧民家背水。饿了,啃干馕;渴了,灌凉水。长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李兰江的背部肌肉拉伤,手指很长时间无法伸直。
 
   最终,他都挺过来了。
 
   “是什么支撑着你?”我问他。“每当面对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当初辞职创业的目的。”
 
   乘胜追击:种地要算科技帐
 
   历经三年全身心的投入,2000亩荒地终于开垦出来了,尽管收入日渐丰厚,但与李兰江最初辞职投资农业开发的初衷相差甚远。他深知:种地是一门学问,能否在土地上做出大文章,必须算好科技帐。

   1999年,基地推行了兵团的棉花种植作业模式,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耕作、统一田间管理”,棉花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年,托里乡推广棉花宽膜高密度种植技术在基地开播,平均亩产籽棉增加30公斤。
 
   走向联合:“单枪匹马闯市场,很容易在市场大潮中跌倒。”
 
   随着自己在2000亩荒地上的成功,李兰江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经营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无奈。多年以来,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经过了几年市场磨练的李兰江意识到,单枪匹马闯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很容易在市场大潮中跌倒。
 
   分散无序的小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大市常李兰江所在的精河县地区,大量传统的、低档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继续沿袭老路经营,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能否将他们组织起来,强强联合,规模经营,共谋发展,提升小农户农产品的档次,加强与企业、市场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小农户与企业、市场由松散的外部合作关系转变为内部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提高小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这一想法始终在李兰江的头脑中不停的思索。
 
   正在这时,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的倡议,鼓励和支持亲年农民带头创业致富。李兰江的思路与之不谋而合。
 
   2003年3月,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成立了,这在当时的整个新疆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协会把精河县农村青年种植、养殖大户、青年致富能手、青年科普积极分子共同组建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在当地带动了1000多户农民建立起瓜果、蔬菜、枸杞、养殖等示范基地,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发展的领头雁。
 
   作为会长的李兰江,一直致力于协会高效的运作。与县农业银行实行“银行+协会+会员”的融资模式,既降低了银行分散投资的风险,又解决了单个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与疆内农资生产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会员既获得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又享受到全程免费的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建青年经纪人促销队,完成了上万吨籽棉和5000吨优质枸杞订单,建立了农民获得利润返还、提高比较效益的利益机制,成为精河县农副产品外销的主力军……目前,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会员由当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余人。他们年销广州、四川、安微及河北、台湾等地的枸杞、大瓜子分别达到2500吨、740吨,年销额达4000万元。
 
   2003年,协会成功举办了千亩膜下滴灌优质棉种植技术推广和千亩精杞1号优质枸杞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基地平均亩产籽棉达320公斤,正赶上籽棉市场行情上涨,籽棉以6.5元/公斤的价格统一销售,收入370多万。

   在协会的组织下,基地又划片区成立了“农资库”“农机库”,建成了“五个一千亩”示范基地(千亩膜下滴灌高密度优质棉、千亩优质枸杞、千亩瓜园、千亩果园、千亩饲草香料),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快乐农民:农民是职业而不是身份
 
   “我是一个快乐的现代农民,农民是职业,而不代表一种身份。”这是采访中,李兰江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从他的创业经历也能看出,他确实是把农民当作一种职业来看待,从这种意义上看,他做到了一个成功的农民;他也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这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李兰江每每看到他那2000亩地,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曾经在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创造出的价值,证明了李兰江在“农民”这一职业上的成功。
 
   “我之所以会快乐,是因为在这2000亩地上,我是用辛勤、汗水、智慧和敢为创先的理念来灌溉出令我快乐的果实。”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枸杞和瓜子们,就是通过这些小东西们的大丰收,使得现在很多农民家里都开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李兰江很认真地对我说:“希望你回到北京后,也告诉东部那些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通过我们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