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张蔚:台前幕后的传媒人生

张蔚:台前幕后的传媒人生

    清晨9点的阳光,穿过落地窗,投进荣家老宅二楼的办公室内。

    这里是默多克旗下的星空传媒在中国上海的办公地点。每天这个时候,张蔚总是一身清爽地准时出现在这间办公室。打开电脑,端起水杯,一边快速浏览着公司旗下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几个电视频道,一边等待主持清晨的第一个会议。

    去年8月起,张蔚就以新的身份——星空传媒(中国)首席运营官——负责起星空传媒在中国的运营、收入和业务发展工作。这半年来,她的工作状态就是“每天开很多会,写很多邮件。一般都会工作到晚上”。

    谈到新工作,张蔚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激情”。旁人看来繁忙的状态,在她脸上闪现的却是一种充实的满足感。

    坐在你对面的张蔚,一如既往的清瘦干练,却又不大像你曾熟悉的那个主持人。荧屏上的她,在央视的《对话》、第一财经频道的《头脑风暴》和《决策》里,跟各界精英们频频深入交锋。但现实的她感性而率真,语速极快,在叙述童年往事和家庭生活时,总会止不住地开怀大笑。

    “很多人认识我是从主持人开始的,其实我主持的同时,一直没离开过商业职场。”熟悉张蔚的观众,总以“内地唯一拥有哈佛MBA学位的女主持人”来为她定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主持人工作只是张蔚抽出周末时间操持的副业,她的主业是一连串连商界男士们都羡慕的经历——她曾先后担任过美国通用电气及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的财经专员、贝恩顾问公司咨询顾问、星空传媒(中国)业务发展总监、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业务拓展总监、CNBC财经电视台亚太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等职务。

    在离开新闻集团三年后,张蔚最终还是回到了传媒业。她对这一行的热爱,源自中学时期在央视主持《我们这一代》的经历,“这段经历造就了我对传媒业的迷恋,有点像着魔一样。人生最开心的事,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如果说传媒业充满新奇和不可预知性,那张蔚自己的道路,就具备着这样的特质。

    “男孩子气”的青葱岁月

    张蔚少年时的梦想,是成为中国女排国家队的一分子。

    “中国女排对我的影响很大。”在看了中国女排三连冠后,她默默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那时很像一个男孩,天天去体校练排球,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住在北京语言学院大院里的张蔚,与院子里的孩子们一起训练,冬天练得手掌开裂,夏天摔得膝盖红肿瘀青,却从不间断,“最后是因为个子没长上去,才放弃了。”

    跟今天在职场上独当一面的果断决策力相比,张蔚觉得小时候的她更加男性化。“父母从不惯我。反而是长大后,性格才越来越女性化。”

    从小,张蔚的父母就经常因工作出国,把独生女儿一人留家里。换煤气罐,过年过节杀鱼杀鸡这样的活儿,父母都培养她来干。迷恋电影《少林寺》时,她每天凌晨5点起来练武术,跟着大伙儿扛木头,“教练说扛木头可以挣钱去参观少林寺,我就为此整整干了一个假期。”

    张蔚的性格中一直有一种激情,“凡是遇到喜欢的事情,我就愿意完全投入,永远不会觉得是吃苦受累,这种习惯伴随着我的人生。”

    1989年,19岁的张蔚刚跨出高中校门,就拿着父母给的1000美元赴美求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塞顿希尔大学(SetonHillCollege)攻读金融和企业管理。踏上陌生旅程之前,她告诉自己,做不出成绩决不会轻易回来。

    十年美国生活

    当同龄的孩子围绕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地继续学业时,张蔚却在异国他乡为生计而奔忙。初到美国的5年,她把可以休假回家的时间全用在打工挣学费上。为了一天10美元的收入,她在餐厅里跟十几个中国人挤在同一屋檐下,睡在捡来的沙发上。这段生活,将她的性格磨砺得更加坚韧。

    “在美国的10年时间里,我头脑里关于家庭生活的幸福画面,就是跟父母在家包饺子的场景。”独自在外的张蔚,最期盼的不过是北方家庭日日都在发生的场景。直到今天,她对于“幸福家庭”的定义都很简单,“现在我周末从上海到北京陪父母,最高兴的还是跟着他们包饺子。我爸和面,我撵皮儿,我妈做馅,先生洗碗,一家人边忙活边聊天……这些细节对我来说,特别温馨。”

    1994年,张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成为一名金融分析师。“金融分析师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全面去管理一家公司,是我更感兴趣的。”1997年,在经过3年实战工作之后,张蔚以“试一次”的心态报考哈佛商学院,并如愿接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哈佛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案例教学法。我学到以一种求异的思维来分析判断商业案例;学会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哈佛给我的是一种综合素质。”在哈佛第一年里,张蔚经常清晨6点起来学习。在案例教学法课上,她聆听同学和教授们的发言,剖析了800多件真实的商战经验。这些经验,使得她日后在镜头前能够面对众多商界精英平等对话,也为她的职业经理人生涯提供了扎实后盾。

    1999年,哈佛商学院MBA毕业时,有人问张蔚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的回答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是想“主持一个对社会、家庭、职业负责任、有影响的节目”。

    张蔚决定回到中国重新开始,不光为了陪伴父母,更重要的是,这个扎根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的女孩,在西方生长得枝繁叶茂,她希望回到土生土长的地方,发挥自己双重文化背景的优势。

    台前幕后的转换

    回国之后,张蔚在世界五大策略顾问公司之一的贝恩国际咨询公司担任咨询顾问。一切看来顺理成章,她却时时惦记自己的传媒梦想。

    2000年,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星空传媒需要一位中国业务拓展总监,张蔚立即离开贝恩加入了星空传媒集团,并参与了2002年落地中国广东的星空卫视的筹备工作。

    这个期间,观众们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看到她的身影。那个一脸学生气质的女孩,思维敏捷、言辞活跃,跟国内外的知名人士们探讨起成功理念和管理模式时,稳健而自信。出色的主持风格,让她接连担任了北京卫视、第一财经和东方卫视等多档财经访谈节目。

    人们记住这个持有哈佛MBA学历的女主持人时,她主要的职业身份其实一直在变换。2002年后,张蔚先后担任了通用电气(中国)公司业务拓展总监和CNBC财经电视台(中国)总经理。

    2005年8月,张蔚重返星空传媒集团,出任星空传媒集团(中国)首席运营官。有人说,星空传媒选择张蔚,是看上她之前主持人生涯中累积起来的人脉资源,她认为更重要的是自己运营一个传媒企业的经验,“也许星空选择我是因为我在中国传媒市场上积累的经验,我在CNBC时监管了节目制作、销售、团队管理和业务拓展等工作。”

    离开荧屏的张蔚,并不觉得就此远离了观众,“不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我都是在为观众做电视产品。做主持人时,我参与的是电视产品的制作过程,而现在,我是做一个幕后的操纵者,虽然位置不同,但当我和团队做的节目受到观众喜爱,也是很大的成就感。这跟一个人站在荧屏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工作之外,回归最自然的面貌

    有专家曾说,相对于男性来说,创意类产业更适合于女性来担当,她们的细腻和韧性,她们善于沟通的特性和执行力的周全,都是男性难以企及的。但张蔚却不这么认为,“管理上的优劣,只取决于一个领导者的个人成长背景和性格,并不是说男性就一定不适合做这种工作。工作场合上应该是要做一个职业的人,而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或男人。”

    张蔚相信女性在领导者位置上的优势。她善于用自己的亲和力取得供应商们的信任和支持,也善于把团队组织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平台上,让大家把意见和创意集合到一处——就像她当年担任主持人时,巧妙调节诸位嘉宾之间的氛围和关系那样。

    在国内近2000个频道的竞争中,星空卫视还很年轻,张蔚也因此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压力,“我现在坐的位子,就像是金字塔的上端,上来很不容易,下去却很快。人过了30岁,就是一个坎,很容易被年轻人超越。”

    张蔚办公室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管理学类书籍。“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观察和体验,都可以是学习。”现在的张蔚很难有纯粹的娱乐,哪怕坐在家里看电视,她也不断去搜寻这些节目中的“创新”亮点来作借鉴。

    担任首席运营官半年多来,张蔚觉得最大的挑战是组建一个怎样的团队。“现在已经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很多事情不是一个领导者能做成的。做管理,最关键的就是寻找一帮有才能的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张蔚的部下们明显感到,她的到来让整个团队充满欢声笑语。张蔚自己说:“工作之外,我就跟同事们像朋友一样地玩儿。如果他们觉得跟我一起工作,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创意和激情——那就是给我最好的评价。”

    她总是将工作与生活截然分开。“在家里,我是什么决定都不想作的。”张蔚靠进沙发爽朗地笑着,“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就是因为我能够完全脱掉我领导的外衣,回归到我这个年龄的女人该有的样子,以最自然的状态出现。”

    张蔚与先生的工作一样繁忙。在她家一个固定的角落里,放着她和先生的旅行箱,一有事就各自起程。这些年,她的拉杆箱就拖坏了好几个。

    所以,家人间的相聚时间,在张蔚眼里弥足珍贵。她最放松的就是到超市买西红柿和各种配料,自己调制番茄酱,为先生做他爱吃的意大利面。

    “平时太忙,偶尔的烹饪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极其享受的过程。”张蔚说。在她身上呈现的,不光是职场女性的果断和精致,还有成熟女人独有的柔媚。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