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界名人 - 杨绵绵:简单的事重复做成就海尔

杨绵绵:简单的事重复做成就海尔

    这无疑是青岛这20年改革开放历史中最成功的一个引进“项目”。从1984年开始,“利勃海尔”,一个赶大潮的“项目”引进青岛后,之后的20年中就再也没有停歇过,一路奔跑,长成了中国第一品牌,世界品牌百强:海尔。



    与这个“项目”一路奔跑了20年,海尔集团总裁的杨绵绵女士,讲述那段历史的时候,一种保持了20年的真诚与热情流动在空气中,洋溢在她脸上。



    对话,一直持续了100分钟,时空流转。



    20年前的故事



    “其实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要让项目‘黄’了”



    杨绵绵:1984年,从整个国家到青岛市都是改革开放的浪潮,所有的企业都想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找到项目这个企业就有活路了。那时全国已经有40个定点冰箱厂了,基本上要“关门”了,青岛电冰箱厂是硬挤上的。德国“利勃海尔”当时来中国晚了些,我们正好没有引进项目,就抢到了这个项目。项目是抢到了,却没有人来干,为什么?因为这个项目要贷款900多万,900多万上哪去找?又怎样去还?



    900多万对这个企业来说是天文数字。



    记者:当初青岛的收入是个什么水平?



    杨绵绵:一个工人的收入不到40块钱。当时这个厂的领导如果能够贷来10万块钱,就算是很有办法的,所以这个10万和900万对比,很多厂长都不能面对这个项目,这一年中已经连换了3任厂长了。也是形势所“逼”,当时张瑞敏作为家电公司的副经理,力主“企业要想改善命运的话,就必须走引进项目的道路”,“利勃海尔”这个项目,又是他费劲周折到轻工部、到省里争取到的,并承诺一定要把它做好的,张瑞敏是个很讲信誉的人,他自己承诺要做好的项目,就一定要做到。最后张瑞敏就亲自来做了。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项目不要叫它‘黄’了。那时,还没有市场观念,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企业都在搞项目,大家都在忙谈判引进项目,签了合同的话,这个企业就算是走上了一个改革开放的道路,所以大家都在挤引进项目这条路,引进了一个项目,企业就从封闭一下子进入了开放时代。



    “张瑞敏的真诚感动了别人,德国人的认真震撼了我”



    记者:项目需要的900万资金怎样解决的呢?



    杨绵绵:最后,很多人是被张瑞敏说动了、感动了,敢于决策来投这个风险项目。他这个人做事是非常认真、非常真诚、非常用心的,比如说,到北京去批引进项目的时候,冬天,天寒地冻的,坐火车就是站着也要去,为了节约一些体力,就带着马扎上车,在马路上买点花生米什么的带着,为一个完全没有名气的集体小厂批引进项目,真是完全要靠自己去说服,反复讲这个引进项目的远景,这个项目将怎样改变整个青岛市轻工业状态。



    记者:当时这个“远景描述”是什么样的?



    杨绵绵:就是讲几年能收回投资吧。但在青岛论证这个项目的时候,在黄海饭店,一大桌子的人都提意见,几乎所有的部门对这个项目都不看好。一分钱也没有,就那么几块地,几间破房子,要把那些没见过、也不懂的设备引进来,谁心里都没底。为了练兵,我就去市图书馆找怎么做冰箱的书,还真找到了一本书名为《电冰箱》的书,作者叫单大可。一打听,这人在上海,是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我就赶到上海去找到他,想他一定知道冰箱是怎么做的?接着就把他请来做顾问,请他来给我们讲课,冰箱是怎会回事,发泡是怎么回事?制冷机、压缩机、冷凝机是什么?他从头给我们灌输了一遍。



    记者:军医大的教授怎么会做冰箱?



    杨绵绵:他是学药学的,药要放在低温冰箱里,当时没有冰箱,当时部队上的人很多都是自力更生的,他就自己研究,自己做冰箱。我们又派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去参观学习,“偷偷学艺”,根据带回的零部件,自己来画出图纸,然后,单老师用他的土办法,告诉我们冰箱怎样做。



    记者:“土”到什么程度?



    杨绵绵:作坊式的,完全是一个小作坊。比如说,冰箱的内胆和箱体之间的发泡 层,用两种“料”,一种叫“黑料”,一种叫“白料”,国外都是用机器的搅拌发泡的。 我们是弄一个桶,桶里面加上白料,加上黑料,放一个钻床,钻床带一个大翅子 搅,搅好了就马上倒进去,倒的慢了,就发不成泡了。就这样,在一无所知的情况 下,只是为了赶这个大的潮流,为了走引进这条路,开始了冰箱的研究。那时候, 真的是我个人都没有想过,这个冰箱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海尔会走到今天这个地 步。当时我想,张首席也就最多干两年吧,他回去了,我也就回去了,结果一做就 做了这么多年。



    记者:你怎样评价当年这个项目的引进在整个海尔发展中的作用?



    杨绵绵:这个引进播下了一粒种子,也是这个开放的种子,促使了我们进行了一系 列的改革,我个人从这个引进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那 么认真工作过,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 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 这种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他下一个干得 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 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 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 这种精神在做整个海尔的事业当中,影响非常大:工作就要像他们那样,把每一件 产品都做成自己的一个精心作品,自己也欣赏起来也高兴。所以,高起点引进了利 勃海尔技术,我们又干得特别快,当年就干了1万台,马上就见效了,当年就见效益 了。



    20年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一种‘瘾’,海尔心里有梦,不断进取”



    记者:海尔成长的20年,也是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的20年,“一个品牌带 动了一个城市的品牌战略”?



    杨绵绵:海尔的认识是“国门之内无品牌”,当然也应首先从国内做起!青岛的改革 开放紧跟国家的步伐,这给海尔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海尔的成功,给同城的企业以 很大的自信心,有的企业认为,同样是青岛的企业,海尔能搞好,我们也一定行。 另外比如说操作层面的企业情报,同城的企业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批国内品牌 被带动了起来,共同促使青岛成了全国有名的品牌城。



    记者:20年的高速发展是怎样实现的?



    杨绵绵:企业要不断发展,目标越来越高,在目标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中,社会对你 这个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你的美誉度越来越高,你的产品变成了别人的需要 了,你做的事情社会需要,就有了社会价值,就会刺激你要干得更好,新的目标就 又产生了。后来“海尔”超越“利勃海尔”,“利勃海尔”说,因为你们心里有梦,这个 梦想就是不断进取的目标,海尔能够超越“利勃海尔”就是靠不断的进取,认真听用 户的需求并满足他们。这样的发展和超越是一种“瘾”。 记者:海尔怎样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杨绵绵:张首席有超前决策的敏感,在需要变革之前做出变革。他在不断找企业的 突破点,找到一个突破点,就拔出一个更高的目标,其它地方马上暴露问题,大家 马上动手解决这些问题;刚提高了,他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再解决问题,再突 破,企业就一点点拉起来了靠近最高的目标,创自主的世界级品牌。



    记者:张首席曾经提出要在他退休前,把海尔做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前10名品牌, 有多大的信心?



    杨绵绵:只要提出了目标,就一定要去实现。对于海尔这样规模的企业,只有生和 死的结果,找不到发展的目标,就意味着死亡了,找得到,还有希望,但路还很艰 难,要靠海尔每个员工的经营。



    精彩对话:漫游世界去看海尔



    ——20年前,对海尔的期望目标是什么?



    希望做好一个引进项目。



    ——20年里,海尔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张瑞敏来到了海尔。



    ——20年中,你最头疼的一件事是什么?



    张首席找到一个突破点,马上想哪个问题是最主要的。



    ——20年了,你对青岛最想说什么?



    青岛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现在,海尔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先经营好哪个S级的SBU(海尔术语,即高级经理人)。



    ——再过20年,想象海尔会怎样?



    希望会在世界前10名品牌中看到海尔了。



    ——有一天退休了,最想干什么?



    漫游世界,走到哪都能看到海尔。



    20年数据变迁



    企业年销售收入:从1984年的348万元发展到2003年806亿元,是创业时的23000多倍



    员工人数:从1984年不到800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人。



    后记



    简单的事,认真干了20年 海尔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虽然谁都知道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但创新是要落地 的,怎么落地? 没有神话,没有传奇,海尔只是把简单的事认真干了20年。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 大家都公认的非常简单的事,千百遍的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能够把容 易的事情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 海尔把“认真”坚持了20年。很多人学海尔,为什么海尔的管理模式搬不走?它太枯 燥、太认真、太辛苦,于是学的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杨绵绵说,人有三商:情 商、智商和韧商,而韧商最难达到。



    把简单的事认认真真干了20年,才有了今天的海尔。
商界名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界名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