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骗术揭秘 - 信用危机,中国企业的绊脚石

信用危机,中国企业的绊脚石


     石古语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向来是讲究诚信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及知名跨国品牌的进入,随着市场的日趋规范及竞争台阶的提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信用危机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信用问题普遍存在,三角债现象非常严重,“杨白劳”拖死“黄世仁”的情况时有发生。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披露,我国目前三角债约有1.5万亿元,很多企业常被迫采用现金支付的手段,因此而增加的财务费用一年约有2000亿元,而银行由于逃废债而承受的直接损失每年可达1800亿元。这是一个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当靠卖脑白金东山再起的史玉柱2002年宣布要为盖巨人大厦时拖欠的资金还债时,很多企业家为之感动,甚至认为不必要。其实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史玉柱此举却成了信用的化身,在我国企业界引起了轰动,由此可见中国赖债现象之普遍。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欠债不还、赖帐、不守信用的现象却要少得多。2000年2月,美国出版了题为《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位百万富翁进行调查,在谈到为什么能成功时,被调查者普遍把诚实守信摆在了第一位,这里的诚实似乎并非指某个人的禀性,而更在于一个企业或团队的素质,一种生存的基因。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资料称,在2002年所有被标普评级的欧美公司中,仅有3.49%欠债未还,而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所致,可在中国,这一数字恐怕不知要被放大多少!
    
     探析信用危机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两大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视。
    
     一、主观即人为方面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家们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我国企业家中的绝大多数就他们个人品质和道德而言算得上无可挑剔,甚至律己之严达到苛刻的地步。他们为人真诚坦直,做事认真投入,他们中的一些人可算得上是狂热的民主经济的捍卫者,但是当我们考察其市场行为的时候,我们又看到另一番景象:他们对民众智商极度地蔑视,在营销推广上夸大其辞,随心所欲,欺骗甚至愚弄消费者;他们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漠然,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壮大自己企业的同时,极力的压制、排挤甚至欺骗竞争对手及行业伙伴,丝毫不考虑其生存与发展等等。其结果是不仅本企业的信誉、形象损毁殆尽,而且整个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急剧下降,他们在逐步丧失消费者信任的同时,也失去了行业伙伴的拥护与支持。拿郑州亚细亚商场来说,亚细亚对顾客虽然无限谦让,微笑待之,可对供货商却百般盘剥,十分刻薄,长期拖欠供货方货款,以此作为自己的流动资金。在供货商圈子里,广大供货商对其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亚细亚名气大,货好卖;另一方面,亚细亚又时刻想法子用调整柜台、拖延结算等方法卡压厂家。在这种情况下,生意做得下去固然也没什么,可一旦发生危机第一个向商场踹脚的必是供货商,我们可以看到,几乎都是因供货厂家发难围追货款而造成了整个亚细亚商场的瘫痪和崩溃,其实祸根早已埋下。
    
     (二)企业家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许多企业家都缺乏对市场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在捍卫市场公平这个层面上,他们的责任感相当淡薄,往往信口开河,翻云覆雨,他们是一群对自己,对部下,对企业负责的企业家,而对社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均衡有序则缺少最起码的责任感。严格的说,他们只属于草创型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功利的、不择手段的理想主义者”的俱乐部,他们大都只具有较低层次的文化水平,不懂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缺乏先进管理经验,而往往又固执己见,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力,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认为“牌理”是为其他人设定的,天才如我,岂为此限。殊不知,如果人人都不按牌理出牌,那牌理还有何存在的必要?一位老不按牌理出牌的人,还有谁愿意跟他玩牌?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按牌理出牌的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是通过以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而乱中取胜的,是建立在缺乏共兴共荣基础的不正常的关系基础之上的,是缺乏信用与责任感的,因而,必不长久。一旦出现危机,必为其他企业落井下石。山东济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的衰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企业家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企业家们往往自我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对自身企业的深刻反省和对企业实力的努力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等等。曾有位经济学家预言:我国已进入了“企业家经济”的时代,且不论其真假,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该国拥有量大面广的中型现代企业;其次,管理成为一门艺术被广泛应用,出现了专业型经理人阶层;最后,在经济生态圈中,形成了一个成熟而健康的经济道德秩序等。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可以看出,我们离“企业家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客观即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从客观的角度来考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容易造成企业失信。
    
     (一)失信成本的低廉
    
     1.目前我国有关信用问题方面的司法制度尚不健全,各项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对于如何惩戒那些违约企业的规定还很模糊。我国2002年8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虽然增加了对赖帐不还等失信问题追究法律责任的规定,但惩戒力度明显不够。有很多企业不愿打官司,因为诉讼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一个官司往往要拖很长时间,好不容易胜诉了,最理想的结果也只是拿回拖欠的款项而已。失信者付出的代价不足以抵付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和好处,很多失信者还相当自在地生活在社会上,而对失信犯规者惩处不力,实际上对守信守法者是一种侵犯。通常的另一种情况是,胜诉了但得不到执行,拿欠债方一点办法都没有。有调查表明,目前银行告企业欠帐的胜诉率在95%以上,但执行率却只有15%。可见,假如法律规定的惩罚得不到切实执行,惩罚的力度不能大到事前遏制违信方违信的动机,那么,这个法律的威慑力是有限的。另外,利用破产来逃废债已经成为很多赖债之徒的惯用伎俩,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来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2.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信息传播体系,做不到及时将未履行信用方的消息传播出去,未能充分调动舆论的力量而使其不敢造次。据悉,我国的企业征信工作2002年才在北京、上海两地刚刚开始建设。很少有他人知道某企业有不守信用的纪录,这就使其敢于放心大胆的违背信用了。
    
     3.另外,现代社会是匿名社会,人的流动性大,合作双方通常并不认识,相互之间也缺少制约关系,使得受害人行使惩罚措施受到很大限制,并且开放的社会也使得人们较不在乎旁人的议论,凡此种种,也都可能使得传统的信用机制失灵,违约现象横生。
    
     (二)有经济学家认为,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信用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9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为处理“三角债”问题通过银行注入大量资金,但最终不了了之,其根源就在于产权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信誉的载体,而企业作为信誉载体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决策者的利益要与企业的声誉息息相关,他才有维护企业声誉的积极性,否则,他只会追求眼前利益,而无视长远利益,所以产权是信用的基矗19世纪,山西票号曾经贯通大江南北,最远西到圣彼得堡,东到神户、大阪,并且没有中央银行监督,但是信誉很好,原因就在于它的产权是明晰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这样说过:当几十年前我们把地契烧掉的时候,我们烧掉的不仅是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且还有中国人的道德观。
    
     我们该如何解决信用危机问题,使企业走向成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当经济或一个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稳态的平台期后,经济宏观环境的道德秩序的建立及企业内部道德责任的培育便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首先,企业家们必须努力学习市场运作知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要做到把竞争对手看作朋友,把竞争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认识到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其次,企业家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秩序,要与合作伙伴建立一个稳态的、健康的、共兴共荣的合作关系,其中要把诚信放在首位;再次,企业家们要努力重塑职业精神、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另外,企业家若想真正使企业走向成功,还要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必要的话可采用“空降兵”策略,吸引职业型经理人才进入管理层等等。
    
     二、政府与立法部门应着力于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有关失信者惩戒的司法制度,加大惩戒的力度,加强法律的威慑力,从根本上形成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另外,我们可以向西方社会学习一些惩戒那些试图利用破产来逃废债的企业的方法,比如,在其宣布破产后,对债务人设定种种消费限制等等,这既是对债务人的一种惩罚,又可以监督债务人积极还债!
    
     三、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灵敏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最大限度的调动舆论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体将失信者的信息传播出去。我们要建立象标准普尔公司那样的资信评估机构,从各方面监督企业的交易行为,使市场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化!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正面给企业以引导,比如设定一些奖项,给与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可以采用信用评分制度,对各企业进行打分,分数高的企业可享受政府以及银行的种种优惠政策等等。
    
     综上所述,信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许多大型的、信誉良好的企业的产品将大量涌入我国,我国政府不可能永远将我国的企业置于自身的保护伞之下,总有一天,市场将会完全放开,到那时,企业的信用或许将决定企业能否生存?2、诚信是信用的基础诚信和信用,是两个首先应该加以辨析的概念。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种精神与原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在社会交往与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
    
     信用就是对诚信精神与原则的应用。由于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信用已成为一个多层面、多含义的概念。
    
     在社会一般交往中,信用主要指社会交往主体遵守诚信原则,守诺践约,获取他人信任。这种信任构成了整个社会运行的信用环境,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矗诚实守信是企业和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原则,是为自己积累的重要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与财富,是文明、进步及发达的标志。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主要指经济主体应用诚信原则的一种交易方式,即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用诚信原则,对货物进行生产加工或销售,然后再结账,就是商业信用。这是信用交易最早、最普遍的形式;在消费活动中应用诚信原则,商店允许消费者先拿走商品去消费,日后再结账付款,就是消费信用,是现代经济中重要的信用交易形式之一;银行以诚信为基础,经营货币资金,就是银行信用。它是典型的信用形式。
    
     由此可见,诚信是一切信用形式的共同基矗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关系往往表现为信用关系。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在诚信原则基础之上的信用交易,例如赊销、消费信贷、信用卡、信用证、债券等。这些信用交易扩大了市场,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信用交易日益普遍,已成为市场主体们在经济活动中共同选择的主要交易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这种建立在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经济,是以信用为纽带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是所有活动的唯一主体。企业和个人都从属于国家,不独立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诚实守信虽然仍是做人的原则,但并没有直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没有和经济交易规则结合在一起。
    
     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是交易的主体,必须遵守公认的、共同的交易规则———诚信原则。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一般社会关系中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原则和经济活动的交易规则紧密地统一起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这是我们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所缺乏的、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一种文化。正因为如此,在建设我国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要大力宣传与确立诚信原则,并且以诚信原则为本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各种交易规则,以诚信为本进行各种交易活动。
    



骗术揭秘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骗术揭秘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