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日企大挪移

日企大挪移

大重组运动

  4月1日,是日本企业新财年的开始的第一天。

  这一天,正是日本企业大分拆的开始。

  除了索尼的大重组外,一股极其类似的大重组运动正在日本企业中大规模地展开。

  在3月17日,三洋电机宣布,自4月1日开始,三洋电机计划构建四个企业集团,它们分别是以一般消费者为对象的商品业务部、以企业为对象的业务设备及系统业务部、面向企业提供零件的业务部,以及除制造业以外的流通及金融服务业等。由于该公司将把很大的责任和权限移交给各集团拥有,因此总部将被瘦身为由“战略总部”100名和“职员部门”270人组成的“小型组织”。 

  另外,该公司此次除了引进企业集团制以外,还将引进将事业部进一步细分化的业务单元制、重视成本的业绩评价制度以及新的执行董事制度等。通过引进业务单元制,将把全部业务划分为接近约300个业务单元,用“新的业务单元要在3年内摆脱亏损”和“原则上3年内不能摆脱亏损的业务单元将予以撤消”等规则来迅速做出经营判断。另外,判断公司业绩,除了到目前为止的损益计算书、资金平衡表以及现金流量计算书以外,还将引进将库存成本及有息负债的压缩等加工成数据的“三洋版EVA”。当库存成本多时,将探讨引进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等以提高效率。

  而日本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NEC公司早在3月11日宣布,该公司计划实施大规模重组,将两大业务部门,重组为9个分部,并将给予各部门经理更多的决策权,这一计划预计的实施日期也定在4月1日。

  NEC公司称,重组后成立的9个新部门将分别以国内销售、工业销售、系统服务、软件、计算机、宽带解决方案、社会基础设施、移动设备和个人解决方案等业务为重点。重组后,内销部门和工业销售部门将销售电脑和通讯设备。软件部门将研发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以及其他产品所需的软件。NEC公司已于去年11月将公司的半导体部门分离出去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目前公司拥有两大业务部门,一个部门负责制造和销售电脑,另一个部门负责生产移动电话和电信产品。

  全球最大的蜂窝电话电池制造商三洋电子公司几乎同时宣布,从4月1日开始,该公司也将重组为四个业务部门。

  三洋电子公司称,四个新部门将主要负责生产消费电子产品和商用产品,比如工业设备、部件和服务等等。每一个业务部门将设有一个战略部和营销部。

  而在3月7日,东芝在东京宣布计划,今年将会把生产电冰箱、吸尘器等家电产品的部门由母公司中分拆出去,集中力量发展包括半导体制造与DVD等在内的高增长领域。

  据有关境外媒体报道,东芝公司宣称剥离其家用电器部门举措是其雄心勃勃的三年商业计划的一部分,把重点集中在增长速度较快的DVD播放机和无线技术方面。东芝今后还将进一步调整各个业务部门,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日本当前的产业政策,总体方针思路是明确其以后的主营业务。

  分拆出来的家用电器业务包括电冰箱、吸尘器和空调等。这些分公司产品五花八门,从生产电视机显像管到电冰箱等产品。东芝将把这些业务剥离给一个分公司。但是,东芝没有详细说明这项剥离工作的具体条款。

  不过,东芝总裁冈村正否认即将分拆的四个分公司已被列入非核心业务。 “分拆仅仅将使得它们更加独立于母公司有时过于冗长的业务流程”,事后,冈村正对媒体坦言,当业务分公司从属于母公司时,其外部战略联盟及其它合作关系将更加难以协调。这次分拆其实也并不是先例。两年前,东芝大幅削减存储晶片业务,去年东芝将其液晶显示器营运业务与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的同类业务合并。

  从这场大重组浪潮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分支机构”还是“企业集团”,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所谓的“分部”,均剔除了原来过于分散的事业部,新的组织结构,与松下所谓的“事业领域”均较类似。早在去年,松下业务机构也已重组为4 大板块和14个事业领域。

  “本次事业结构重组,就象合并同类项一样,将各事业部分门别类,划分成了14个事业领域。” 这是松下对其业务重组形象的比喻,但对于其他日企的重组同样适用。



大转移运动

  与重组同期进行的则是对中国的战略大转移。

  索尼4月份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了三款DVD,这不仅是索尼在中国实行全球同步推出产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日本企业实施在中国实行“全球同步推出产品”的一部分。

  早在1月10日,松下在全球战略发布会上也提出了“全球同步发售(同样包含中国市场)”的概念。而在2001年,日立电器甚至将新研制出来的两款冰箱在中国率先推出,也使人们看到了日本企业在中国战略上的改变。

  当然,在中国推出产品与全球同步,这也仅仅是日本企业中国战略改变的一部分,更大的改变是对中国战略的大转移,一系列的变化使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进行了重新定位。

  与现在强调的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新产品的战略相反,以前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是“持返”,译成中文是“带回来”的意思,也即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成本加工组装,然后把完成品带回日本国内市场销售,而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一般在日本和欧美市场上已经过时。有资料显示,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一般要落后日本本土3~5年。

  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中国本土和外来产品对日本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使日本企业不得不改变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他们不但将最新的产品首先推向中国,而且还在不断强化中国市场地位。

  与索尼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类似,松下早就提出了“松下发展的引擎在中国”。中国市场的重要,已经成为日本企业再次次腾飞的希望所在。

  一股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甚至引起了日本企业在亚洲产业的调整。索尼就计划将PlayStation 2(PS2)游戏主机全部移至中国生产,而在江苏省无锡,索尼已经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液晶显示装置(LCD)的组装工厂。美能达公司已经决定将复印机和照相机全部集中在中国生产。东芝公司也计划将目前大部分在德国生产、专门向西欧出口的个人电脑集中到杭州生产,准备将中国建成个人电脑出口基地,争取重新成为世界最大微机生产厂家。西铁城钟表公司决定在2003年春天关闭在韩国的生产工厂,将普及型手表的生产集中到中国生产。精工爱普生公司也决定原来在新加坡生产的扫描器转移到中国生产。松下电器公司已经将普及性空调的生产从马来西亚集中到中国生产,微波炉生产基地也由美国转移到了上海。

  在产业转移的同时,日本企业也越来越越重视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工作。索尼计划在中国设立芯片设计中心,并计划招募大量人员研制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而松下则已经在中国设立了三个产品研发中心,涉及白色电器、黑色电器以及通讯产品领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将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已成为一种趋势。该人士分析,让熟悉当地背景的本地技术人员负责开发,更容易推出迎合市场需要的商品。而且,制造基地和开发设计基地位置接近,更容易对制造缺陷和市场反应迅速做出响应。同时,还可以大幅压缩设计开发人员的人工费用,便于提高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当地供应率。松下则将此项举措称为“现地化”。

  “现地化”不仅仅指产品的研发,其实在产品战略制定上,日本企业也越来越注重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产品价格和性能的制定。高价的贵族化外衣已经慢慢地从日本企业身上褪去,索尼推出了“凤凰计划”,松下推出了“战略性商品”,无不是针对最具备消费能力的最广大的消费者。而在产品性能上,为了节约成本,日本企业已经改变了过去全球统一标准的模式,而是有针对性地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索尼“凤凰计划”中两款低于1000元的DVD,便不含逐行扫描功能,而松下“战略商品”中的微波炉,也将原来的电脑控制改为了手动。



“失落的十年”

  日本企业这段时间以来大玩“乾坤大挪移”,无不与此前日本企业普遍度过的“失落的十年”有关。

  自松下幸之助率先访华并投资中国后,日本企业成为最早来华拓展的外来兵团。而整个80年代,则可以说是日本的电子产业独步中国市场的时代,索尼、松下、三洋、东芝、富士等,无不是响当当的品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形式出现了逆转。尽管索尼和其他日本企业一样在中国获得了不俗的战绩,但相对与欧美和韩国企业而言,日本企业界将这十年自称为“失落的十年”。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大面积亏损,无暇顾及中国市场。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则乘虚而入,留给日本企业的,只是无穷的失落。

  由于美国、日本的持续底迷,而日本本土和美国又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市场,近年日本企业日子已大不如当年。在2000年,亏损的不仅仅是松下一家,当年除索尼外,日本大型家电制造商均大幅亏损。本次重组,大多面临着债务或赢利能力下降的压力。

  就索尼而言,尽管当时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但在过去的一年,由于索尼公司经营策略和面对电子制造业竞争的无常,已经让该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每股已经降至原来的一半至4700日圆(39美元)。NEC公司2001财年则出现了创纪录地亏损。东芝在去年净亏损2540亿日元。三洋电子则表示,重组有望使三洋公司的债务从现在的10900亿日元降低到2006年的7800亿日元。

  尽管2002年日本企业普遍有大的起色,但由于日本股市的拖累,仍然使其盈利的希望化为了泡影。最典型的是松下。在截至3月31日的财年中,日经指数大幅下滑30%,松下的市值损失了370亿美元。尽管松下销售额有大幅度增长,但仍然不得不宣布,2002财年依旧亏损。

  “从内部看,是由于日本产业结构在最近1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竞争愈演愈烈,产业向海外转移已成一大趋势……松下电器在这方面未能及时跟上,因而有些被动。”这是松下会长森下洋一对亏损的反思,也可以说是日企“失落”的共通原因。

  猛醒的日本企业近两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略重组。以往制造业赖以制胜的“三打法宝”纷纷被打破,大裁员、激烈的人才竞争机制激荡着日本从业人员心灵的同时,打破原来过细的事业部制度,代之以大的业务部门为单元的组织结构正在日本兴起。

  如果说大重组运动是为了以应对“产业机构的变化”,那么对中国发起的大战略转移运动,则是为了应对“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了。

  事实上,对中国的战略转移,日本企业无不寄予厚望。

  索尼提出,到2005年底,索尼在中国的销售额将从目前的10亿美元上升到40亿美元。松下的目标则是到2005年要实现7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这将占到松下国外生产规模的1/3。

  尽管现在对日本企业向中国战略转移的前景业界有各种看法,但率先对中国实行战略转移的松下,已经在此方面取得了令日本同行艳羡的战绩。在松下这几年连续整体出现亏损的同时,其在中国却是年年一路凯歌,即使在2001年,松下出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其在中国的49家企业中,就有43家盈利,另外还有几家是因刚刚投产还未进入产业回报期。。2002年,松下在中国更是录得了近200亿元人民币的战绩,市场增长率高达46%。

  中国强大的购买力、较低的生产成以及中国日益成长的产品研发人才队伍,对谋求摆脱困境的日本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吸引。尽管现在还不到对本次大规模转移下定论的时候,但可以预见,转移的结果,一定不再是“失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联系电话:020-87373998-3548,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