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中国民营企业成败反思

中国民营企业成败反思

   中国的民营企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可观的规模,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营企业在享受高速发展喜悦的同时,也在忍受着生存的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飞龙、巨人、三株、爱多等几个比较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探讨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经济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体制改革。小型私人投资和家庭经营的经济组织形式出现,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城镇小手工业。这些企业一般规模都非常小,而且很分散,往往被称为“个体户”。

  8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时期,最初是学术界的讨论,接着是政策的转变,最终宪法确立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于是民营企业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企业的资金已不再局限于自身积累,而更多地吸纳外来资金,劳动力也从家庭成员扩展到社会雇佣。这时的民营企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灵活的运行机制、快速的决策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机制等优势,利用市场的不健全和管理的不规范,寻找行业结构的空白点,获得了高速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黄金时代”。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新高潮。随着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和政府官员“下海经商”,带来了国有企业技术、政府关系和银行资金,从整体上提升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素质。此时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再限于拾遗补漏,而是大规模进入房地产、金融证券、高科技等中国的新兴产业。民营企业进入了“白银时代”。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表现出“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紧、一紧就死”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缺乏成熟的主体,经济发展属于外在拉动型,而不是内在驱动型。企业的成功无须完善的管理,只需抓住机遇,因此速度胜过管理,一时的繁荣掩盖了松垮的根基。



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

  政策不仅拉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市场和消费。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80年代的中国进入了短缺经济时代。经历了长时间物质匮乏和精神禁锢的中国社会,潜藏着一股强大的消费热潮,这股热潮在短时期内突然被释放出来,迅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冲击波。中国的民营企业生逢其时,很快被这股浪潮托起,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短缺经济使一大批民营企业“一不小心就发了财”,几乎所有勇敢走出这一步的人,都获得了或是曾经获得过成功。短缺经济造就的消费需求是畸形的,在一个人为掀起的高潮后,紧跟而来的是迅速跌落的谷底。暴利不仅使中国民营企业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收获极度不相称,也使中国的民营企业产生了不正常的暴发心态,这种思维定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当市场从短缺时代转入过剩时代后,如果民营企业不能改变原有的经营思路和操作技巧,审视未来发展的趋势,重新改造企业,必然会走入歧途。



三、对中国民营企业成败的分析:

  (一)成功的原因:

  1、企业机制的影响:

  民营企业自它诞生之日起,凭借高速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政府和国有企业等多方的关注,究竟是什么使民营企业能够如此飞速的成长?对于自己企业一度获得的成功,飞龙集团曾经归纳为三个秘诀:第一,破除片面追求产值的思想,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一切以效益论英雄;第二,破除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的旧思路,建立追求市场占有份额的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强大的市场营销队伍;第三,破除盲目的大规模负债经营方式,依靠自身的实力滚动经营,决不轻易扩充固定资产,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能生钱的方面。

  严格来说这三点并不能称为秘诀,但凡民营企业都必须遵循这三个基本经营理念。因为作为民营企业不象国有企业那样,享有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优势。过去的国有企业因为有政府作后盾,企业可以常年亏损而不影响企业的运转,可以在高度的负债率下维持生存,可以通过财政的补贴和银行的信贷支持运营,可以忽视市场的需求而寻求政策的保护。而民营企业则必须以赢利为出发点,必须靠自己开拓市场,依靠自身的经营积累资本,滚动发展。这是对每一个民营企业的要求,也是对市场经济下的每一个企业的基本要求。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由于财产和收益归个人所有,不象国有企业产权不清,能够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不象国有企业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制约,能够灵活的经营、快速的决策;同时民营企业建立时间短,不象国有企业有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社会责任,能够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因此,在这种机制的驱动和影响下,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早地面对市场,更早地树立了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从而赢得了对国有企业的优势。



  2、经营方法的作用:

  社会的大背景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而企业家的个人性格、素质、对机遇的把握以及经营的理念,是创造一个个神话的直接要素。沈阳飞龙、巨人集团、三株公司、爱多电器这四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可以算是过去十年中国民营企业超高速发展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和分析,也许可以找出中国民营企业如此高速成长的经营秘诀。

  ① 对广告宣传的重视:

  通过对上述四家企业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不是成功运用广告宣传打开了市场,获得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飞龙凭借“地毯式”的广告轰炸,首先占领东北市场,然后又是运用广告为先导,相继开拓华东和华北市场,最终打开了华南市场。1991年飞龙获利400万元,广告投入120万元;1992年获利6000万元,广告投入1000万元;1993年获利2亿元,广告投入8000万元,五年中累积广告投入达5亿元。飞龙销售和利润的增长是基于广告投入的增长,可见广告宣传是飞龙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巨人的创业同样如此,1989年史玉柱把全部的资本4000元投入广告宣传,收到的货款又再次全部投入广告,就这样他以广告开路,一次次押宝于促销,逐渐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爱多的速成也是建立在大胆而精明的广告策略之上,依靠巨额的广告投入,靠着“标王”特殊身份所造成的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气势取得的。三株在开辟市场之时,也是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作为促销的重要手段。



  ② 建立庞大的营销队伍:

  广告宣传是先导,人员营销是后继。这四家企业都建立了规模庞大、覆盖全面的营销网络,从而牢固地占据着市场份额。

  飞龙拥有一支庞大的市场营销队伍,其人数占集团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二,同时还在各地聘用了4000多营销人员。巨人在96年开展的“巨不肥”促销活动投入数亿元,发动了近7000人,覆盖了几乎全国各地市场。三株则将营销网络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至。自创业之初,三株就将建立全国的营销网络视为公司发展的根本,至95年建立了213个子公司,员工达1.5万人, 96年在219个市级子公司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近400个分公司,1589个县级办事处,员工总计15万人,其中销售人员占90%,完成了涵盖市、县、乡、村四级营销网络的“大陆部署”。

  由此可见,推出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借助广告宣传,获得一定的知名度,制造消费浪潮,然后运用人海战术进行全方位的推销,利用庞大严密的营销网络占据市场,通过高度的市场份额获取利润,从而再次投入市场推广,以此周而复始的运转,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这四家企业高速成长的共同模式。

  (二)失败的原因:

  这四家民营企业曾经如此的辉煌,但谁能想到短短的四五年的时间,这些昔日的明星先后都陨落了,原因何在?深入分析这四家企业的经营历程,可以发现许多共同的原因,下面就由浅入深地逐一探寻。



  1、经营失误:

  这四家企业都是因为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某些失误导致了全面的溃败。巨人集团因为盲目地进入陌生产业,缺乏科学理性的规划,忽视合理运用银行信贷资金,导致整个集团受巨人大厦的拖累,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沈阳飞龙发现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自身所能控制的范围,企业内部想停一停,整顿一下以更好地发展,可却难以找到改造的目标和方向,于是短期的休整变成了漫长的冬眠。三株公司则因为官司缠身,而公司又缺乏危机预警机制,不能有效地防范突发事件,降低负面影响,导致市场迅速萎缩,无力支撑庞大的集团运转,迅速步入了全面收缩调整阶段。爱多过度迷信广告的作用和“标王”的影响,不顾自身实力,将大量资金投入“标王”的竞拍,同时过度推崇营销策划,盲目推出可行性极低的“阳光行动B计划”,而忽视了生产开发对资金的需求,导致企业的内部矛盾、信用危机和债务风波,最终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但这只是它们走向衰败的表面原因,导致企业经营失误的深层次原因是管理的滞后。

  2、管理滞后:

  “时移而事异”。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家要从“打天下”过渡到“坐天下”。创业者所具备的胆识和谋略毕竟无法取代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而后者更注重制度与规律。



  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对管理的困惑。一方面,它们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漏洞不断扩大,贪污现象出现,财务混乱,监督脱节,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于是管理人员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效率不断下降,官僚现象出现,信息不畅,人浮于事,需要精简结构。面对管理的矛盾,企业家们采取了各自的解决方式。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较深的人,选择了毛泽东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借用部队的编制改造企业结构,采用军事化的培训,强调对命令的无条件服从,甚至连营销活动都被视作战争,把市场划为战区,把分公司改编为方面军,把各级经理称为司令、军长,把营销活动划分为几个战役,把企业面临的危机看成是长征。诚然,军事化管理是最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协调,但是军事化也是压抑个性的,企业需要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的军事化管理必将使企业走向死板,缺乏活力,同时会造成员工的敌视和抵制。而接触过西方管理思想的人,则不切实际地引入CI设计、矩阵式结构等最新的管理理念。但是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渐进的,不能跳越的,当管理人员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时,一味地空谈知识管理,是不切实际的。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与其生搬硬套国外最新的管理方法,不如从头开始,一步步地打好基础,采用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法。

  民营企业还存在家族制管理的现象。家族制管理在企业成立之初,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它将影响家族外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员工的不满。某些家族成员能力的不足,更会遏止企业的成长。因此企业发展要求管理社会化,职业经理人的引入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职业经理人大量进入企业,将改变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提供条件。但是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不会一帆风顺,因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权往往被民营企业家牢牢地控制,于是管理的社会化必然将受到决策个人化的限制。



  3、个人决策:

  民营企业家大都将企业视为个人的成就,因此格外重视对企业决策权的控制。民营企业创造了超高速发展的神话,也造就了神化的企业家。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家长,家长的决策就是圣旨,企业的成败完全依赖于企业家个人。一旦这种情况形成,预示着企业必将走向衰亡。因为当企业规模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而企业家个人的综合素质还不够全面时,缺乏一种集体决策的机制,尤其是缺乏一种能够干预个人错误决策的机制,将给企业埋下崩溃的隐患。因此不改变民营企业决策个人化的模式,管理社会化无从实现,职业经理人也就无从发挥作用。正如上述四家企业一样,个人决策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三株的吴思伟倡导引入支薪经理阶层,但是三株的决策权仍然集中于吴氏父子手中,否则支薪经理们肯定会对如此不切实际的销售指标提出异议。也正是因为血的教训,才使吴思伟和史玉柱们认识到,实现决策社会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民营企业中决策权往往是与产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实现决策社会化必须解决企业产权过于集中的问题。

  4、产权过于集中:

  民营企业家的决策权是建立在对企业产权高度的控制之上的。产权是经营权的最终来源,单一的产权必然导致决策权的个人化。正如史玉柱总结的一样,“在巨人集团中,我个人占90%以上,其他老总都没有股份,因此在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由于他们没有股份,所以他们也无法干预我的决策。”因此产权社会化是解决决策危机的第一步,股东退出管理是第二步。股东参与管理存在两点弊端:一是当股东个人能力难以胜任管理工作时,股东的素质将决定企业发展的规模;二是在多元化股权结构中,股东如果参与管理,一旦就管理意见上存在分歧,容易导致合作的破裂。因此理想的模式是:在一个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中,股东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分离,决策由总经理提出,提交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由股东董事和非股东董事组成,股东从自身利益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非股东董事则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提出意见,然后表决;当董事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以做出合理判断时,可以由专门的咨询委员会提供参考意见。这样当决策发生分歧时,决策的制衡机制将发挥作用,从而防止个人独断决策现象的发生。因此产权社会化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吴思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要在路德公司引入机构投资者,甚至愿意放弃“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以实现产权的社会化。但是民营企业是企业家的心血,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够认识到产权社会化的益处,这就需要进行观念的改造。



  5、观念束缚: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总是视企业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因此中国民营企业的资产始终没有从个人资产中剥离出来。在大多数企业家眼中,企业资产就是个人资产、家族资产,而个人资产、家族资产也就是企业资产。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普遍存在着的依恋性,因此他们始终没有将企业当成独立的经济实体,而是更多的看作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看成是自己荣誉和身份的象征,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经营时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难以实现产权社会化的最大的障碍。其实企业从诞生开始就不再是个人所有,而是社会化的产物。企业一旦成立,所有权就发生转移,企业将成为虚拟的法人,成为资产的所有者。此时企业资产已经不完全属于企业家,他所拥有的个人资产只是可能的收益和企业清算后的价值。企业家关注的不应是企业的所有权,而应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价值的最大化。只有依靠产权社会化,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通过的合理经营活动,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是中国民营企业实现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石。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踏出了第一步,而每次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99级研究生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