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赚钱宝典 - 为何穷人大方富人小气的原因

为何穷人大方富人小气的原因


请欣赏:《为何穷人大方富人小气的原因》

  “从74岁开始到逝世的近二十年来,白礼芳老人用自己辛苦拉三轮车挣来的35万元,资助了天津地区大大小小300多名贫困求学的孩子。他有儿有女,并非一贫如洗。他含辛茹苦地圆了许多孩子的求学梦,却从舍不得给自己一份像样的生活……而另据有关报道揭示:全国1000万家私企老板90%从不捐助慈善事业。”同事小张念完这篇报道,引来大家一阵唏嘘,“真是越穷越大方,越富越小气。”

  也不知“穷大方,富小气”这种说法从何时开始流传开来的,大方和小气是人的一种性格因素,真的财富多少成反比吗?

  富人的收入比普通人高,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值也高

  大方、小气和财富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富人中也不乏有乐善好施之人,为什么大家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兴奋?相反,一旦富人表现出常人所认为的小气的一面,大家似乎都特别地不能接受。

  同样是捐款,普通人捐出100元,大家就认为不少了,而富人捐出10000元,大家仍然觉得捐得少。那是因为富人阶层只占整个社会中不多的人数,却占据了不少的财富,他们整体收入高,月收入可能是寻常百姓的几百倍乃至上千倍,在人们的意识中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同时也拔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一旦人们觉得捐款数额没有达到大家的心理预期,就会将“小气”的帽子扣在富人的头上。

  而当人们在知道对方不富有后,会在心理上自动降低评判的标准,当穷人在他们仅有的财富中取出一小部分时,即会被冠以“大方”的美名。

  另外,因为富人群体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醒目而特殊,被普通百姓高度关注着,他们的行为被放大了,所以他们的某些小气吝啬的行为更容易被人们所牢记,而有的慷慨大方的举动却被遗忘了。

  人们大多认为自己属于穷人阶层,穷人对穷人有着更多的宽容

  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富人吝啬鬼形象记忆深刻:



  从巴尔扎克小说中那个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的葛朗台,到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那个临死前为捻灭两根灯草而迟迟咽不了气的严监生。这些入木三分的富人吝啬鬼形象让人们的内心中有意识地将富和小气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先前的经验来为人处世,当这些固有的看法一旦形成后,就会被加强,成为定势,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他人人格的依据,心理学上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单指个人,也指整个社会某一阶层所共有的观点。当人们的潜在预计和文学作品中吝啬鬼的形象碰撞后,很容易就会对富人阶层产生了刻板印象,从而将富人和小气联系了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刻板印象只会被不断加强、巩固,而不容易被消除。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穷人小气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但因为社会大众大多认为自己属于穷人阶层,穷人对穷人有着更多的宽容。

  价值取向的不同对钱财的态度不同

  山东一位手下有着上百名员工的企业老板,经营着两家工程公司、一个养殖场、一处种植园和一家饭庄,竟然“穷”到居无其所,一家三口就住在两个废旧的集装箱中……同样是这位企业老板,在五年时间里,动用自己的全部家产捐资助学。他先后给小学无偿捐赠了88万余元的钱款和物品。为此他账户上的存款从来没有超过两万元。而他人生的最大的愿望是:经营好企业,赚更多的钱,等有了钱,要再捐几座希望小学。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的事情,人们按其重要性来排列,形成一个评价体系,这就是心理定的价值取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如果人们把钱放在这个评价体系的最高端,那么金钱就是人们的判断标准了。可是当人们把获得别人的尊敬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后,那么利他主义就是生活的方式了。

  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而每一个个体对财富的判断、生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某些富人的眼里,有些主动在钱财上帮助别人的人其实并不富有,可当事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获得了满足感。而某些常人眼中的富人,可能在他们自己的心理上觉得自己还很穷,至少财富的数额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也有可能自小养成的小气敛财的性格。
大方与小气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赚钱宝典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赚钱宝典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