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管理 - 当“企业战略”碰到“国家战略”

当“企业战略”碰到“国家战略”

企业界需要建立自觉的国家战略感,但也有理由期望更考虑商界利益的国家战略“现在的商业环境,企业真的能够制定长期的战略吗?有大战略大想法的企业可都碰到问题了:联想、东方希望、德颅…”这样的疑问,几个月以来在企业界越来越浓厚。

    而此时,一些著名的本土大公司正在制定“下一个10年战略”,还有一些大公司正在酝酿对执行中的战略进行调整。它们都越来越多地强烈地感觉到了“国家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万向:今年7月8日是万向创业35周年,鲁冠球在庆祝会上发表了一个很有分量的讲话。“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观,我们企业也一样”,他认为过去35年发展,万向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资源换增长的机遇,实现“奋斗10年添个零”的目标。而未来要接着“奋斗10年添个零”,外生经济机会可持续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小,只能眼睛向内,挖掘内生的经济机会,把人当作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走内涵式增长的道路。——这位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实际上是在思考“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战略。

    万科:今年9月23日是万科成立20周年,王石最近一直在思考“第三个10年”的战略。第一个10年,万科在做加法;第二个10年,万科在做减法;第三个10年,万科做什么?成为世界大公司。“为什么中国的大公司销售额做到300亿就上不去了?”王石在认真考虑一些大问题,其中包括国际化的融资。像万科与德意志银行的合作协议,就被一些CFO解读为“在现行金融网上隐蔽地撕开一个重要的口子”。

    复星:今年刚刚10岁的复星,在紧缩压力下公开说要“退出金融”。不知道这是郭广昌的权宜之计还是战略调整。和复星一样,国内许多大实业公司有进军金融的战略和行动,但是随着德隆危机和宏观调控,这种企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国家还没有做好让民间企业成为金融主流的准备。但是,就长远而言,这种金融战略真的就行不通了吗?

    更多制定了重型化战略的民间企业,应该也在重新思考“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关系。

    的确,对大公司来说,如果不把国家战略考虑进去,再好的企业战略也是危险的战略。因为领先企业的战略,与其他追随者不同,必然要在政府管制和行业未来技术发展两个前提下来制定。公司越大,战略越长远,越容易和国家战略发生交叉。但是,是不是一碰到国家战略,企业战略就必然“绕道”呢?企业是不是就不能制定比国家战略更长远更坚定的战略呢?

    也不见得,关键要看你对国家战略的理解与把握。本刊这一期的封面文章《马明哲:“大金融”图谋》,就向大家展现了这样一个“逆国家战略”的成功案例——平安:1993年马明哲提出“平安走综合金融集团化的道路”,而同一年国家明确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发生正面冲突。在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马明哲“扛”、“拖”、“求”,坚持自己的大金融战略,终于坚持到了国家分业监管原则松动并向国际金融混业趋势靠拢,“不太听话”的平安以大金融的完整格局在香港整体上市,“卖得贵,但卖出去了”。他在10年时间里逆“国家战略”行事,终于赢得“企业战略”的贯彻,等到了“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合流。这在中国金融界恐怕是个孤例。

    马明哲为什么能做到?这里面肯定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秘诀”,但起码我们可以看到一点:他领悟到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趋势。国际金融开始从分业走向混业,全球金融巨头在以混业优势进入中国,本土金融企业怎么能有出路?基于此,他判断“分业是过渡模式”,综合金融服务才是未来方向。他坚持了,更难得的是,他坚持到了那一天。

    如何努力使“国家战略”向“企业战略”合流,是这一代注定要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家的重大难题。20年的内向发展,致使政府和企业的目光都紧盯在本土社会,政企互动的模式,以政府为主。但是,下一个20年中国必然向外走,当年日本、韩国向外打入全球主流商业世界时所形成的“举国合力”“政商协同”格局,迟早应该也出现在中国。

    企业界需要建立更自觉的国家战略感,但与此同时,他们有理由期望更考虑商界利益的国家战略。这样才能趋向一个成熟的强大的商业社会。(作者:牛文文)
[网络]
创业管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管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