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管理 - 公司里的小圈子

公司里的小圈子

每个公司里都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小圈子。不同的小圈子一起繁衍出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只要有公司存在,就有小圈子生根发芽的土壤。而小圈子的荣辱兴衰,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公司的某种人事上、管理上、文化上的变更交替。在你百无聊赖的时候咂摸起来,也会觉得有趣。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踏进写字楼的那一刻起,你已经不再是自然人,而是不自觉地扮演起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人的角色。既然是社会人,就要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矛盾、困窘的袭扰。职场情义淡薄,就注定你一时无法看破红尘,或喜或忧的情愫为你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叫你无法规避,难以挣脱。焦灼烦躁的心灵无不渴望着找到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这个时候,约上公司里几个谈得来的同事出去小聚一时,彼此倾诉内心的苦闷,聆听对方的点拨,能使你疲惫的身心得到片刻的放松,那种释怀的愉悦,便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三两成群的小圈子也在一次次的重复交往和吐故纳新中悄然形成了。

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

Helen供职于惠悦咨询公司,在她几年的顾问生涯中,深切体会到了小圈子的客观存在。她们公司由于工作的分工不同,天然形成了两个小圈子:做项目的一伙,出咨询报告的一群。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两个小圈子的形成自然有其天然形成的背景。

做项目的人以前多来自世界五大咨询公司,有着名校毕业的显赫“身世”,共同语言自然多些。由于团队分工,他们在走南创造北开拓市场、开发客户的合作中,建立了超乎一般同事的友谊,彼此趣味相投,连行径也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似的:散装英文不离口,思维方式、处世风格非常职业化。以无边现实主义的风格对待公司里的人与事,缺少人情味,显得高高在上,举手投足间有一股倨傲的味道,给客户、同事的印象都是那句话:显得很干练。

而像Helen这些从事撰写咨询报告的人来说,跟人家相比,在硬件上显然先矮了一头。没有显赫的名校背景,更匮乏曾跻身名企的从业经历。都是靠着“勤能补拙”的刻苦实干而凭空杀入咨询公司。她们深知月薪一万多元的身价对她们来说意味着脱胎换骨,为保住这份在传统行业的人眼中无限艳羡的职位,只能奉行以超人的代价换取超人的成绩的工作准则,边学边干。在工作中眼观六路,甚至以近乎于“偷艺”的办法磨砺本领,笃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无声誓言,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赢得了奉行唯才是举的老板的芳心。由于都是“苦出身”,相互倒苦水的机会,彼此的志趣爱好自然接近,因此,她们也形成了另一个小圈子。遇到困难群策群力,靠小圈子的合力去征服困难,以取得最佳的业绩。

倘若以名门小姐比喻“项目派”的话,那么,把民间丫头一词送给“报告派”则更为熨帖。

毕竟蛰居在公司这同一个屋檐下,由于很多工作存在着交叉点,更由于平时对对方工作的客观情况和工作难度缺乏了解沟通,以至于每当交叉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两派自然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相互推诿指责,使公司里出现了不和谐的气氛。“项目派”倚老卖老自然没人尿你这一壶,“报告派”不敢得理不让人也源于自身底儿潮及业务经验上的先天不足。在老板的调和下,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各自做好手头的工作。再说工作压力这么大,谁有心思成天勾心斗角,因此,这类因工作引发的小矛盾也就跟三伏天的雨水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了。

维系脆弱 难堪一击

像Helen所在公司这样形成泾渭分明两个小圈子的是少数。很多公司里形成的是人数或多或少的诸多小圈子,而其组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有的是由来自同一省份的老乡形成的同乡帮,也有的是毕业于同一所院校的校友系,更有的是由于一些工作中的接口较多“日久生情”而形成的。张先生在一家IT公司行政部工作,由于在老板的心目中,销售、市场、研发等部门是公司的一线部门,属于老板的嫡系;而人事、行政、办公室等部门的地位类似于庶出。每当裁员风声趋紧的时候,这个部门的员工最容易得到老板的“眷顾”。都处于共同境遇,使这几个部门的难兄难弟自然走得近些,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他们定期外出聚会,在餐馆里尽情发泄对用人如器的老板的牢骚,共享从各个方面打探来的小道消息。在纷纭复杂的公司环境中相互观照,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借着几杯小酒下肚,大伙儿发出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铮铮誓言。在一次裁员前夕,他们激情相约:敢动咱们中的一个,就给他集体撂挑子!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张先生得知自己即将被解聘时,那些个昨晚还“对天盟誓”的同仁,却把当初的承诺忘在了脑后。除了惋惜、安慰之外,兔死狐悲的胸中万语千言只能汇集成一句听起来还有几分务实的话:“我也不知道还能为你做些什么?”态度的确感人,但对一起撂挑子的“兵谏誓言”却只字不提。通过这件事情,张先生感到小圈子的力量是多么的羸弱。他对大家的做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毕竟人都是现实的,危机时刻首先想到的只能是明哲保身。时过境迁,经过几年外企的摔打,张先生成熟了许多,他以为,小圈子内形成的哥们义气有些江湖味道,与职业人的素养是有所背离的。轻易加盟某一个小圈子未必是好事,起码容易闭塞视听,甚至听信小圈子内部的传言,轻易对其他同事产生主观臆断的印象,而这些恰恰是不够open的表现。张先生至今仍与当年小圈子的几个同事保持联系,定期发个短信笑话,不时小聚一把。遇到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也会互相推荐,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攒下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横看成岭 侧观成峰

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来说,公司里形成诸多的小圈子,在他们眼中纯属员工私事,不足挂齿。尤其是形成两个泾渭分明的小圈子时,公司管理者才会没事偷着乐呢!毕竟两个小团体的不同风格,对于自己的管理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两派如果掐起来,也一定会请自己充当裁判。高明的管理者多采用抹稀泥的做法,各打五十大板。越是这样,自己的宝座才坐得塌实安稳哩!最怕两派形成合力,那样威胁的则是自个儿的权威呀!因此,对于上司来说,多几个小圈子也没啥不好的。

在人情味日渐水土流失的职场,能在工作中结交几个要好的同事,形成个小圈子,可以相互学习,彼此欣赏,从而使冷冰冰的工作间变得生机盎然,自己不再孤寂落寞。虽然不少人自我标榜自己有多么的职业化:“我来公司是工作的,而不是来交朋友的。”但谁知道你这一套假干练的做派是否会在新的团队中有无市场呢?人的情感不等于数学,一些看似无可厚非的的道理,在有的公司里你畅通无阻,但也会在有的公司碰得头破血流。为何?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只有你适应它的份儿,而不可能叫它向你卑躬屈膝,这不也是职场生存的法则之一吗?

毋庸置疑的是,小圈子有时候也容易成为办公室流言的发源地,不和谐因素的大卖场。更有甚者,由于对职业化理解程度的差异,不同的小圈子中的个别人还会相互攻击贬损,一时间弄得公司内部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不仅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而且对每一个人的成长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正视它的存在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形成一个个风格各异但却能产生向心力的团队,更是考验一个企业管理者管理艺术高下的一块试金石。

[网上收集]
创业管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管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