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综合管理 - 河南票据市场“混乱”真相

河南票据市场“混乱”真相

    2003年11月份,在小范围内公开的、来自国家权威审计部门的一份审计报告将河南省票据市场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充分揭示出来,而且更深层次揭示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份报告指称,工行河南省分行在河南混乱的票据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9年开始,银行票据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票据市场这几年已经小有规模,你不能否认它在企业尤其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发挥的作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士评价说。但是,问题同样不可避免。“为了争抢票源,部分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中,违规操作现象比较突出”,这份审计报告指出。

     违规路径

     这份权威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将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中的违规操作形式归纳为四种,其中的案例全部来自河南。“河南的确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那里的票据市场非常乱”,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士深有感触地说。河南工行的一位人士也承认这点,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的情况。四种违规操作形式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

     “真实贸易背景”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按照《票据法》,票据贴现必须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与鼓励正常生产经营领域的资金周转,贴现资金的流向必须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对汇票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并不严格,存在着为大量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的现象。“这主要是承兑行(即开票行)的问题”,工行的一位人士私下里承认。报告指出,2001年至2003年6月间,工行河南省分行所属五个分支行共为14户企业贴现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34亿元,贴现资金大部分用于非生产经营领域,其中2.3亿元资金流入股。

     银行与企业相互“串通”“包装票据”是违规的另一重要形式。报告指出,有银行为了争抢客户,相关手续一切从简,贴现要求的相关资料全部由银行“包办”,向与其有信贷关系的企业提供假合同、假发票,为票据进行“包装”。同时,部分银行违反规定,为没有开设账户的企业办理贴现,有的银行甚至将贴现资金转入了个人储蓄存款账户。2002年,河南工行某分行一家支行在办理贴现时,将贴现资金4000多万元转入了个人储蓄存折。

     此外,部分银行违规降低贴现利率。按规定,贴现利率可在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之间浮动,但各商业银行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为了争抢票源和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各银行之间自然展开了利率大战,有的银行甚至将贴现利率降到低于人民银行的再贴现利率。2002年度,河南工行某分行低于再贴现利率的业务332笔,票面金额合计21亿元,占其全年贴现业务的40%以上,直接导致少计贴现利息收入283万元。实际上,目前市场上贴现利率一般为3%左右,而贷款利率普遍高于贴现利率。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目前仍实行利率管制,票据业务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管制提供了空间,而企业更看中票据贴现低廉的融资成本。

     这份审计报告的结论认为:贴现银行的违规行为,引发银行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已造成了利率市场的混乱;银行信贷资金被一些融资企业套取投入到非生产领域和高风险领域,给银行资金带来较大风险,扰乱了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有相当数量贴现资金又用于缴纳保证金,签发出成倍于保证金数额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被无节制地放大,容易导致票据市场泡沫,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票据掮客

     实际上,河南票据市场之所以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票据包装公司”——也就是票据掮客的大量存在。“其他的地方实际上也有,对票据业务熟悉的人都了解,但没有像河南这样遍地都是”,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这份审计报告措辞严厉地指出:“‘票据包装公司’充斥河南票据市场,部分商业银行与其互相勾结,为其非法牟利大开绿灯,对票据市场的正常运作产生极大危害。”审计部门发现,河南省存在许多“银行承兑汇票包装公司”(即“票据包装公司”),这些公司专门为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提供虚假的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然后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从中非法牟利,一些“票据包装公司”甚至是银行职工及其亲属开办的。个别银行还与这些公司相互串通,从中获取好处费,私设“小金库”,“严重扰乱了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报告中说。

     据了解,2002年度,河南工行某分行共办理汇票贴现47亿元,其中有60%以上票据是经过数十家“票据包装公司”包装过的,这些公司仅在该分行就收取好处费400多万元。其手法主要是先注册成立皮包公司,再通过各种关系联系票源,然后寻找贴现利率较低的银行办理贴现,最后将贴现资金转回原贴现企业,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好处费。

     这份报告列举了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2002年度,洛阳芬莱商贸有限公司(工商银行某职工的父亲开办的公司)通过该职工牵线,为大连一家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包装银行承兑汇票并在工行某分行办理贴现业务49260万元,收取好处费344524.25元。审计部门依据该线索展开调查,最后发现,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间,该公司共从企业收取票据包装好处费210多万元,大部分被个人提取现金,其中27.5万元转入该职工及其妻子的储蓄存折。又如,工行河南省分行华信支行的几个职工在2002年7月设立郑州市信杰贸易有限公司,利用工作之便为贴现企业牵线搭桥,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共收取好处费115万元,大部分被个人提取现金,其中华信支行一位职工一次提现20.5万元。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一些银行明知“票据包装公司”违法作假,还与他们相互串通,为其办理虚假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大开方便之门。如2002年,工行某分行的一家支行明知当地三家公司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没有真实贸易背景,仍为其办理贴现1亿多元,并从中收取好处费8万多元,提取现金存于账外,用于考察票据市场、实地查询汇票等费用。2002年该分行的另一家支行在一家贴现企业直接报销汇票实地查询费用13230元。据统计,该分行所辖十个支行由这些“票据包装公司”和贴现企业直接负担各种查询费用共计19万多元。

     这份审计报告指出,大量的银行承兑汇票在较短的时间(有的甚至在一日之内)就能完成签票、包装、查询、贴现、资金划转等一套相当繁杂的流程。这一套程序的运转必须有融资企业、“票据包装公司”、银行的相互联手才能完成,核心在于为一些非法融资企业提供了一条快速融资的通道,经审计延伸发现,这些融资企业(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取得的贴现资金主要用于归还银行到期贷款、缴纳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方面,有的贴现资金流向了高风险的股票和证券市场。

     “现在的票据业务风险确实很大,我们在办理过程中很小心,但即使这样也是每天提心吊胆”,一位从事票据业务的人士说,“有些问题是现在的票据管理无法解决的”。

     监管困局

     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规范票据市场和防范票据风险的力度已经不能再是纸上谈兵。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披露的2003年上半年经营报告显示,银行票据业务2003年急剧放大。中国建设银行累计办理票据贴现1776.08亿元,完成去年全年业务量,同比增长3.49倍;中国工商银行全行票据业务交易额9644亿元,同比增长2.1倍;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没有提供类似数据,但均表示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增长强劲。而在强劲增长的背后,越来越多暴露出的问题意味着监管的尴尬。

     2003年11月8日,在工行主办的“票据市场与票据业务发展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指出,监管缺失增加了票据融资业务的风险源头。主要体现在:到目前为止,票据承兑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合理的监管手段;国家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导致对票据市场监控出现暂时真空,也使一些商业银行乘机加大了在票据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与此同时,票据自身功能的多样性和跨市场融资也增加了业务的管理难度。

     实际上,不少商业银行最近两个月骤然收紧票据业务,票据业巨头——中国工商银行更是紧急下文要对该行票据业务进行全面整顿。

     12月初,银监会也提出了对票据业务管理的六大要求:加强内控制度,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安全技术防范能力,及时移交重大票据案件,加强监管、从严查处,重大事项、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银监会一位人士曾透露:“明年将会加强对银行票据业务的专项检查工作”。他还指出,今后将把银行承兑汇票的检查作为表外业务检查的重点,凡是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签发和贴现的承兑汇票,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将从严查处。

     12月11日,工行在转发银监会通报时更进一步提出:将分支行的票据经营权上收到每个地级市分行。同时强调,对于违规违章操作的行为,无论造成风险与否,一定严肃查处。

     但实际上,银行内部目前对票据业务的风险控制并无良策。“商业银行承兑和贴现都必须有‘真实贸易背景’,依据主要是企业提供的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作为贴现行,只是向承兑行做核查,需要他们的确认,但对于这种作假,我们几乎无法有效控制。”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说,“另外,有些假票更是难辨真伪,他们可以伪造和承兑行开出的一模一样的票据,我们无能为力”。

     在经历了四年的快速发展后,票据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现在,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综合管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综合管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