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销售技巧 - 给顾客以购买理由

给顾客以购买理由

美国皮特尼鲍斯公司总裁凯思琳·E·斯那托是一位营销奇才,他很早就认识到新产品对于顾客消费心理所起到的激发作用。1990年皮特尼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其发展方向是制定产品供应线。不幸的是,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衰退时期。尽管经济环境不利,斯那托却表示说:“我们要给顾客一个购买我们的产品的理由,新产品是引起顾客注意的一个方面。”
    
    能有效控制费用的邮政系统
    
    皮特尼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邮资收付计数器和邮政设备生产者,曾一度在美国邮政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9%。斯那托绝不吝惜在新技术和新工艺上的投资,十分重视新技术给公司内部带来的巨大节约,皮特尼公司在新工艺和市场营销上的投资带来了33亿美元的回报。同时,公司还有其他既省时又省钱的设施。如电话付邮费系统,大大地减少了邮局营业厅的业务量。建立了14年的计数体系,使顾客可以通过电话支付邮资,而不再需要去邮局使用邮资收付计数器。皮特尼公司的顾客中大约有一半已拥有了电话付邮资系统。199l年,处理了大约 50亿美元的邮资。
    
    由于在工艺、技术上的巨大投资,皮特尼公司改良了许多产品,并且开发了新产品,销售给那些十分渴望找到削减其邮政开支的公司。皮特尼公司最大客户中的一些公司,每年要花费将近1亿美元的邮资,采用了皮特尼公司的邮政系统之后,这些费用开支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公司邮政中心的2000套邮政系统,使公司在市场上获得超额收入,因为市场上没有与这相类似的竞争产品。邮政中心的这2000套产品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在确保准确的数据基础上,帮助公司管理邮政成本;从个人计算机中查出通讯地址等,尽管邮资在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公司还是采用直接邮递给目标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方法。例如,皮特尼公司开发一种独特的软件产品,它使顾客能够创造和管理高质量的形码地址表,从而获得邮资折扣的优惠。这就使皮特尼公司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它不再只经营邮资计数方面的业务,而是经营整个邮政系统的设备。    
    
    保持对顾客最新需求的洞察力
    
    所有精密、新颖的产品都是一项创举,但是皮特尼公司的顾客们所期望的要比新技术多得多。斯那托说:“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向顾客们详细介绍这些新系统。顾客们要求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新技术产品,并且提供服务。知道了这些要求,你就要多多关注自己的销售组织。”
    
    皮特尼公司恰好有解决问题的物质基础——邮政系统部的7000名销售和服务人员大军。(其中有3000名推销人员,2300名服务人员和 1700名销售管理人员。)不像许多办公设备产品的经营者,产品的销售要经过批发商、分销商或者代理商,皮特尼公司通过自己的销售大军销售自己的产品,完全控制了自己产品的销售。
    
    为了保持对顾客最新需求的洞察力,皮特尼公司的营销部门成立了一个“实际检验委员会”。斯那托说:“你可以走出去,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得出一些顾客想要什么的结论,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你必须对你所有的假设进行明智的检查。”推销小姐、精明的销售管理人员和来自广告委员会的租赁代理商,能够帮助公司较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实际检测也可以由比较集中的顾客群提供,一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的高层次顾客提供。    
    
    从“满意”到“十分满意”
    
    近10年来,皮特尼公司把它的钱都花在了宣传上,也就是公司公布了它的“顾客满意保证”。
    
    保证声明:五年期保证的意思是,购买后五年内,顾客如果对该产品不满意,皮特尼公司将会立即给顾客更换产品,费用由公司负担。如果公司提供的替换产品不能按规范完满运转,公司将立即退还顾客全部货款。购买了本公司产品,您不必有后顾之忧。我们的顾客满意保证意味着你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将马上解决。简而言之,皮特尼公司没有推卸责任的理由。
    
    斯那托说:“这个保证使皮特尼公司不成文的规定成为了正式的条款,并使皮特尼公司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有很高的顾客满意度,我们的94%的顾客是满意的。”他表示这个数字是根据每个季度的顾客调查得出的。斯那托高兴地说:“我们将继续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就我们所有的工作来说,它包括了公司的目标。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使顾客‘十分’满意,这段距离,就是我们努力前进的动力。”
    
    从“满意”到“十分满意”,要求公司要集中力量解决顾客不满意的方面。几个调查组对顾客进行跟踪调查,确定哪些方面是皮特尼公司的不足之处。然后对这些不足之处,他们进行了新的改进,建立新的产品供应线,不断销售新产品,做出最新的服务,不断给顾客以新的购买理由。  
信息来源:博锐管理论坛 

[网络]
销售技巧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销售技巧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