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处世哲学 - 诚信,人立身的一块基石

诚信,人立身的一块基石

>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非常有现实针对性。其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更是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出生来世时走进家,撒手离世时走进冢,“家”、“冢”虽然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点在下,却是概括了人一生的全部。人这一生要经历多少事?有顺利时,也会遭受曲折。人要活得大器,活得透明,活得不屈于人、不惑于物,经得住风雨撼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避免烦恼的纠缠,使心理和生理始终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堂堂正正立于天地间,少不了一块立身的基石——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在古时被称作五德。如果说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河中源远流长的五支河流,那么信是最为强劲的一支分流。它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长久地渗透在中国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和人们的行为、思想活动中,成为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道德意识的指引和规范。至今,不少地方的“家规”、“族训”、“乡约”、“朋诫”中都写着诚信二字。小时候,家长教的第一件事、老师讲做人的第一课,就是要求不能说谎,做诚实的孩子。可见,诚信作为传统美德,在塑建、构筑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传统道德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起码的道德良知,是做人做事须臾不能放弃的原则。中国典籍上讲:“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把诚信看作“天理”、“良知”。有人说缺啥不能缺钱,我说不对,缺啥不能缺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蕴,人生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有了诚信你才可能做事,顺顺当当;做人,大大方方;做官,坦坦荡荡。诚信像一缕阳光,能帮助你穿透世俗的密布乌云,使你眼前拥有一片晴和安静的天空;诚信是一片辽阔的海,纵然海上惊涛拍岸,海下面却波澜不惊;诚信是一片森林,能养育参天大树,也能容得下荆棘丛生。

  做人做事离不开诚信,从政为官更不能缺少诚信。孔子的三个学生:子路、冉有、公孙赤,他们性格各异,都很有才。当孟武伯问子路如何时,孔子回答:“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千辆军车的国家可以让他治理,不知是否仁);又问冉有如何,孔子回答:“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千户人家的地域、百辆兵车的部落,可以让他主管,不知他是否仁);再问公孙赤如何,孔子再答:“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穿上大礼服在朝廷,可以让他接待外宾,负责外交,不知是否仁)。子路,冉有,公孙赤,三人皆具国之栋梁之才,孔子不言三人非仁,只言不知,寓意深含。这说明孔子更看重的是他们才华后面的人品,看他们是否仁,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就是诚信。做官,少了才不行;缺了德,更不行。黎民百姓缺少诚信,可能殃及少数人,身居要职缺少诚信,势必危害一方。

  坦荡,豁达,宽容,是诚信形象直观的反映。宽则得众,信则取人。诚信和宽容总是连在一起的。讲诚信的人一般要讲宽容,讲宽容的人大凡会守诚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然做人,荡然无私,是非鲜明,敢作敢为。容宽的人,善于容事也能容人;不宽容的人,容不下事也容不了人。

  人大凡都有两面性,但不能做两面人。诚信,既是外表的一种自然坦露,更是内心一种严格的戒律。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内心修炼。朱熹提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足容必重,手容必恭”,劝人要有谦谦君子之风。仅此还不够,内心世界也应像其外表一样完美,“出门必实,承事如容”,强调内外的统一。一个人衡量他人为人做事的标准往往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而信其行。这个标准不仅适人,也应该适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一个人诚信的表现,也是自信、有能力的表现。

  人无欲则刚,无欲则诚,则信。能胜物谓之刚,故常伸于万物之上,从从容容,荣辱不惊;为物掩之谓欲,故常屈于万物之下,委委琐琐,蝇营狗苟。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六欲”是心性修养的对立物,把它们列为完全消灭控制的对象,这不真确。孔子在齐闻韶,心随韶往,三月不知肉味。闻子游之弦歌而喜,遇馆人之丧而悲,连圣人都有七情六欲,何况凡人?玉在石中,声在钟中,叩击则响,这是客观存在。关键在于必要的节制,使七情六欲中规中矩,不能任其肆意,无遮无拦。在诚信和情欲发生撞击时,用内心的力量和道德意志掂量一下孰轻孰重?不盲目排拒,不盲目倾羡,既不诱于誉,也不惑于欲,端然行事,耻于不信,羞于不诚,才能使你的诚信建立在理性和自觉的基础之上。



[网上收集]
处世哲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处世哲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