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与明察现实

心理健康与明察现实

 
文章来源:慧源心理热线
作者:肖峰

      一天, 正在上大学的晓姝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刚一坐下,就向我开始了她愤怒的“控诉”:“我前天考四级英语,这是本学期我的主攻课程。可是考试头天晚上,我姐姐带着小孩来了。我对她们说,我第二天要考英语,你们晚上还回去吧。可是,那天她们好像偏偏要跟我作对似的,竟然不管不顾地很晚才走。我本想静下心来再好好地复习一下,结果却怎么也看不进去了,气得我跑回自己的屋里就哭,以前的种种不顺又被想起,结果越哭越伤心,几乎是一晚上都在哭。第二天头痛似裂,昏昏沉沉地去考试,结果考得很不理想。我觉得她们太自私了!我感到很委屈。每次我遇到我很看重的事情总是无端地被人影响,而且别人很不在意地就毁了我作的很长很长时间的努力。高中时我碰上个倒楣的班主任我看不上她,她瞧我不顺眼。结果高中三年她总给我小鞋穿,我的情绪极受影响。上大学后,我们班乃至我们学校的同学,全是些素质低下不可与之为伍的人。唉,我怎么那么倒霉,我为什么总是事事不顺。就拿今天下午来说,本来我计划去图书馆看外语,可临时班主任又召集开会,一下子又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我一气之下没开会,就跑到您这儿来了。老师,我真的需要您的帮助。我不想每干一件事,就受一次打击。那样,我不是疯掉就是死掉……”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叫做“苹果呀,你为什么不是橙子?”我以为许多人之所以在现实总感到心理受挫,容易什么都看不惯并为此苦恼生气的人,其思想的逻辑基础都与上述题目的脉落相一致。这些人总爱以自己的理想、希望、好恶来要求现实应该怎样,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可当现实不按他们的意愿运转时,他们就受不了了,经常抱怨和悲叹自己的处境困难,命运不济。他们自己所设想的“应该”与现实的实际情况反差越大,则痛苦和生气的指数也就越高。    其实,许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与当事人不能明晰地“洞察世事”有关。这些人总爱从主观上认定现实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的,可现实却偏偏不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完美”,于是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如意让他们耿耿于怀气郁结心。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总在那里希望和要求,要求社会和别人,可偏偏忽视了要求自己,没有要求自己认请现实的时代性、规定性、局限性并做好积极的适应。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 ,曾提出了一个情绪困扰理论。在他的理论当中,A代表激发事件,B代表个人的信念系统,是一个人对事件的定义解释,C代表情绪的结果,即情绪反应。艾里期认为,直接引起C的不是A而是B。许多在现实遭遇挫折的人,往往习惯于诉说这样的话:“我真是倒霉透了!”、“我实在难以忍受这件事!”、“真想不通!”等,这些都是他本人对该事件的认识和解释B,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和解释,才产生情绪的困扰。 

  生活一定要花好月圆才能使自己称心如意,这种观念是十分犯忌的事,因为这一观念必定会削弱坚强、智慧、奋发等宝贵品质的培养。人生从总体上来说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所以生活的人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既怀着希望,又能接受现实的残缺和限制,重要的是永远不被生活挫折所打垮!   

  同时,当我们放弃以“事事皆应如我意”的视角去看待事实,而换之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目光时,我们就会在一种平稳的心态下生出许多适应现实的智慧来。比如就拿晓姝所说的考外语之前受姐姐及孩子干扰一事来说,晓姝也可到外面学校里找一间教室去自习,或到其他亲属家去复习。这样便形成了良好的心态促进了现实向良好方向的发展,后者又反过来巩固了良好的心态。“在框架的限制中寻求自由”──马克思说过的这句话非常精辟。接受框架的限制就是适应环境,没有适应,就谈不上生存,谈不上心身健康,更谈不上生存质量和有所发展了。   

  如意之事不常有,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总会遇上不顺心、不如意以及现实中为难自己的事。这些事一旦成为现实,我们不必沉缅于痛苦中,总在感叹自己倒霉,而应该笑着面对现实,接受它,甚至利用它,改造它。     有位女性,一次不幸的疾病让她变得两腿不再等长。可是她不抱怨现实对她的不公,而是坦然地接受它,并积极地加以改变。为了追求美,她开始学习美容,并接受模持的美姿训练,每天练习2小时以上,经过一段时间,在适度修饰下,既掩饰了缺陷,又表现出优美的姿态。   

  可见,“现实就是我们怎样察觉它,我们觉察它越客观,越准确,越积极,则现实给我们的心理挫折与打击的可能性也越小,而我们越能适应现实而积极主动地生活着。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