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我们的青春不该有“时差”

我们的青春不该有“时差”

文章来源:深圳晚报 


  电影《时差7小时》的播映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激起涟漪

  时差不止七小时

  《长翅膀的绵羊》已经第三次印刷了,由其改编拍摄而成的《时差7小时》也于10月21日在深圳大学体育场举行了首映式,并在中学生、大学生之间反响强烈。是什么让这本青春小说如此风靡?是什么让这部影片一出就大热?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长弓博士说了答案: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更能产生共鸣。

  李博士告诉记者,《时差7小时》引发了社会教育的大思考。

  李博士说,在深圳,孩子们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影片里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渗透着英国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点滴细节,所以这部影片无论是对于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电影这种形象的画面,来看看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从表面看,影片说的是中国与英国的地理时差,而实际说的是中国与英国的教育时差,地理的时差是7小时,但教育的时差就不止是7小时了,也许是7年,也许是17年。如何把这个时差缩短甚至消除,这就是教育者应该思考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李博士说,作为教育者,要有教育的主动性。通过观看影片,我们了解到现代的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向往什么,困惑什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通过影片了解到,现代的教育者,要解决的不仅是孩子们学习上的困惑,还要解决学生生活、情感上的困惑。

  李博士强调,教育是双向的,深圳的孩子出国后,如果表现很好,很快适应,这说明深圳的教育跟上了国际的步伐;如果表现得不好,或者在国外遇到了难题,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我们的教育有缺点,这也有助于改进、完善我们的教育。

  一部电影说输赢

  翠园中学衷校长评论起这部影片来,一语切中要旨。他说:“影片名称叫《时差7小时》,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留学英国的故事,在我看来,影片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留学故事本身。从标题上看,它说的是中国与英国的地理时差,而实际说的是中国与英国的教育时差。”

  整部电影,就是一部中学生的青春成长史,在这生命的历程中,除了学习,更多的还有玩,孩子在玩中学会如何交友,如何对待有问题的同学,如何对待失败,且如何在失败中崛起,这是学习的最美“历程”。孩子们“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新老师满面春风,走进气氛活跃的课室里,非常幽默地告诉学生一个秘密:你们是由牛津最好的老师来教,我也很荣幸,有幸教我们牛津最优秀的学生。对照我们的个别老师,一味争着带重点班,看见成绩差的学生就眼里喷火,不要说“偏爱”,就连起码的宽容、尊重都不给,与电影中的这位老师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自信,以良好的心态来接纳这些未必是“最好”的学生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绿色的纸”是电影里的一个细节,Jen因不知道橄榄球场不让人踩而第一次遭罚,在食堂,同学们互相帮助抄书,这一组镜头,非常感人,是一组升华了的学生自我教育场景。而面对偷盗同学东西的同学,如何帮助这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Jen为维护同学的自尊,说:“她只是暂时替大家保存这些东西”。这一场景,就是一组很好的学生自我教育的细节。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很落后,以至讫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中国。中国的基础教育怎么啦!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然而,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只有在终点定输赢。在《时差7小时》中,虽然我们看不见“终点”的输赢,但至少它赢了“过程”。是“赢在过程”的教育。

???三个中学生的“时差”

  《时差7小时》这部时尚的青春片在同学们中的反响怎样?记者采访了深圳中学的黎宇华、蔡畅、罗希三个可爱的女高中生。作为与剧中主人公Jen同龄的花季少女,她们有许多迸着火花的想法。

  我最佩服她的勇气

  在电影中,女主角Jen由一个被人嘲弄的丑小鸭变成一个受到广大师生欢迎、尊重的校园明星,其中的转变过程引人深思。“我最佩服Jen的勇气。电影开头的时候,Jen被一群高年级学生捉弄,她却勇敢地回击他们;在英国文学课上,同学嫌她的发音有问题,她就干脆用汉语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莎士比亚的诗歌,赢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而在帮助问题少女焦阳的时候,她又显示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关怀,最后帮助焦阳重新走回了同学们中间。”黎宇华率先的发言很有代表性。

  “我最佩服的是她面对困境的耐心与大度。在被人嘲弄当上了‘橄榄球队经理’后,她默默承受了很多困难,帮助队员重新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最终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到了最后,那些曾嘲弄过Jen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这都是女主人公人格魅力的体现。如果她是我的同学,我很希望拥有这样的朋友。”看来,作为Jen的同龄人,她们已经懂得珍视友谊和人格的力量。蔡畅说。

  “废”了的艺术课

  虽然剧中情节有不少出彩之处,但黎宇华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英国中学的教育方式。“‘用心而不仅仅用眼睛来感受生活’这句话真的太妙了!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英国的艺术课老师能这样告诉学生,而我们的老师却不会这么说。虽然我们也有艺术课,但大多是讲课式的,感觉只是一个劲在灌输知识。有时候也会布置一些作业,但交上去的还是一些很老套的东西,比如剪个蝴蝶窗花什么的,一点创意都没有。

  我曾经看过一些外国学生的艺术课作品,真的是各式各样,妙趣横生。我记得有张照片里,一个外国学生鼻子、嘴巴、耳朵里插满了铅笔、圆规、钢笔,这个形象就是他的艺术作业!虽然有点搞怪,但中国学生首先就没胆量这么做,更不要指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了。”

  对敏感问题坦然

  除了艺术课外,剧中男孩“爱因斯坦”现身说法给Jen讲解生理构造这一节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三个女孩很佩服英国女中学生大胆直率地谈“性”,尤其是Jen“为什么不是为了爱”的反问令讨论达到了高潮。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三个女生对于“性”不再像过去的同龄人那样感到陌生,但却自有一份平和淡定。对于个别老师、家长一谈到有关“性”的问题就遮遮掩掩的态度,都觉得有些好笑。“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能像国外那样坦然呢”?

  有关青春期情感

  三个女生坦言,都对男生产生过好感,但至今还只是朋友。“我身边确实有朋友拍拖过。但中学生谈恋爱太不成熟,有些过了一段时间就没感觉了,或者为了感情的事情绪变化很剧烈,间接也会影响到学习。

  有个女同学,男友对她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她每天的喜怒哀乐,如果和男友吵架了她一连几天都会难过得什么都干不了。我个人觉得,现在还是以学业为重,但读大学的时候我可能会去尝试一下,毕竟人生应该多一点经历。”黎宇华对此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罗希的发言颇有哲理味道:“距离产生美,我觉得两个人不要过早地走得太近。也许隔着一点距离觉得很美好,太近了反而会发现对方太多的缺点。”蔡畅则表示,早恋确实会影响学习,“我想一切还是等到时机成熟了比较好。”

  爸爸妈妈不用太紧张

  与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三个女生普遍觉得父母对自己过分紧张,给子女的限制太多。“从我读中学开始,爸妈就最怕我和男生拍拖。有时候稍微把发型弄得漂亮一点,都要犯半天嘀咕;如果偶然有男生打电话到家里来,爸妈一定特紧张。他们有个根深蒂固的看法,就是女生比男生容易吃亏。其实我们的学业一直很重,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去想那些事情。还有一次,我去西安旅游,一路上妈妈都特不放心。回来的时候我给妈妈发了条信息,说‘我很困,想睡觉。’结果妈妈竟然以为我被人下了迷药,急得立马赶到车站,直到看到我安全下车才松了一口气。”蔡畅快人快语,第一个发言。

  “我妈妈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中学时候千万不要谈恋爱,大学最好也不要想,等到工作以后再说。’那口气特有意思。爸爸长年出差在外,但他每次打电话回来都会问我最近交了些什么朋友,到哪里玩。如果晚上10时左右我还不在家,爸爸一定要追问我在哪里。爸爸觉得女孩子特别容易吃亏,尤其爱把少女受骗的事情说给我听。他们是怕我遇到坏人,却显得过分紧张。”对此,黎宇华也很有感慨。

  “我很羡慕Jen,她父母能在她初中毕业后就把她送到国外去求学。但当我试探着向父母提出去国外留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听就连连反对。他们怕我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怕我交坏朋友,怕我学不到什么东西……总之,他们一下子就列出很多个反对的理由。

  五个高中女生的触动

  日前,教苑中学团委罗老师带着学校文学社几个高二学生看《时差7小时》,从去的一路到回来,几个年轻人一句不停地讨论着。回到了各自的班级后,他们顿时成了焦点人物,同学们纷纷围上来,问东问西打听一切与这部影片相关的内容。

  记者找到刚刚看完片子的同学,在草地上把他们聚到一起,根本不用开头,年轻人用特有的欢快声音畅聊起来。

  叶敏华:一起成长

  虽然故事发生在异乡,但相同的青春、相同的成长烦恼让我深有共鸣。一个人独闯英伦,在一个和我一样的年纪里,面对一个语言和文化完全不同的新世界,Jen的勇气和开朗乐观深深感动着我。在电影里,我见证了Jen成长的同时,仿佛也经历着自己的成长。

  我们在《时差7小时》中看到了一个相对包容的自由的社会,里面透出的异国气息的确深深吸引着我,但我觉得中学阶段就出国留学还是要慎重考虑,国内与国外环境差异很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像Jen一样快速适应,相比起来,我们目前的教育对成绩以外的其他生活素质注重的不是很够。看了片子之后,想到如果自己将来也留学去,还得好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那才能像Jen一样。

  林瑶婷和林丹:感受真实

林  瑶婷和林丹两个人是同班同学,座位又挨着,看了电影回来后,开口聊的都是电影。“电影比原先的小说,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让画面看起来十分干净漂亮,一个全新的英国校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女留学生与一群外国孩子的成长过程,怎么能不吸引人看呢?而且,影片里人物所讲的语言也非常吸引人,例如妞妞在离开英国,前往美国读书时,同学不让她讲再见,她就说‘我先闪了’,十分符合现在中学生的语言。”

  姚海童:学会坚强

  作为小留学生,我觉得几乎Jen的成长经历的每一步都有时代的印记。她16岁独自飘洋过海去伦敦,不同的文化冲突,异乡的孤独感受,成了她需要一个人面对的头等大事。她的忍耐、勇敢、坚强都让我钦佩。

  张蔓茵:树立自尊

  我还一直惦记着影片中的一个片断,Jen在文学赏析课上大胆地用不流利的英语朗诵《哈姆雷特》中的一段文字,她不怕被同学们笑话,鼓起勇气用中文深情投入地又朗诵了一遍,顿时整个教师里鸦雀无声,紧跟着的是掌声四起。看到这里,我的眼睛都红了,也许是因为心里的一股民族自尊被触动了。文学是不分国界的,Jen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展示民族的文化,才能树立民族自尊。

  看《时差7小时》的理由

? 为什么Jen可以变得坚强??为什么自信可以缩短教育的时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为什么外国孩子能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为什么外国孩子在相互信任中完成自我教育??……―――所以

  青春时差

  “What'syourproblem?OfcourseIunderstandthisstupidgame。”(你干什么?我当然懂得玩了。)

  “Whydoyoupeoplealwayshavetoignoreme?”(你们为什么总是不理睬我?)

  “Iamnotinvisible!”(我不是透明的!)”

  这是妞妞告诉我们的一个真实片断,玩游戏中的一声怒吼,使妞妞和同学们的关系完全改变了,从一个“跟屁虫”变成了朋友。一声怒吼,使妞妞知道了,忍气吞声绝对改变不了什么,要主动表现自己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就是这声怒吼,妞妞走出了深圳与伦敦的时差。因为拥有了自信,妞妞让同学接纳了自己。自信是一把剑,它劈开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自信是一根绳子,它拉近了深圳与伦敦的距离。

  还有道德的力量,明知道受了整蛊,影片《时差7小时》中的Jen依旧做着实际上只是个杂工的橄榄球队经理,并且在危难中带着队伍冲锋赢得了喝彩;明知道那是个问题女孩,Jen却接近她并把她拉回到同学圈。人格就是具有魅力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道德的光辉,与现代的西方没有时差。

  书中的妞妞,电影中的Jen的经历告诉我们,地理的时差,飞机可以缩短;教育的时差,自信可以缩短;青春的时差,青春本身可以缩短。

  时差的变化中,温柔的小绵羊长出翅膀―――飞。(凉子)

  ■关键词:

  时差:从深圳到伦敦,从地理上看,有7个小时的时差;在教育、生活、观念上,又存在多大的时差呢?

  留学:一位深圳的小留学生的青春故事。

  冲突:留学国外,留学生会遭遇的是观念的冲突,教育方式的冲突等等诸多碰撞。

  ■圆桌会议

  深圳梦想隧道公司的人员请我们杂志的人员观看了电影《时差7小时》,让我们提意见,提意见的结果是我们认为这个片子不错。而且从观影时周围的学生、老师的谈论中,我们更发现他们更有切深的体会,他们为向往、困惑找到了解决的样板,他们热烈地评说一个有时差的青春。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