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叹惋母亲

叹惋母亲

作者:山风吹过百合
转自:人民网《女性论坛》

  曾经在《半月谈》上读过一篇《个个是院士的黎氏三杰》的文章,文末有段话颇发人深思:“黎氏三兄弟出身于湖南浏阳县一个贫寒的家庭,母亲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在他们年幼时,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把他们抚养成人……”无独有偶,一张报纸上也有一篇《胡适的母教》,说胡适的母亲在23岁时,丈夫病逝,她便独自支撑艰难的家业,承担5岁的胡适的教养重任,终于为中国造就了一位文化巨人。两篇文章都以自豪的语气赞扬了中国母亲的伟大。是的,两个年轻的普通妇女,在丈夫早逝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劳动和关切培养了三个院士和一个文化巨人,其间不知浸渍了多少辛酸的汗滴和泪水,也不知熬白了多少青丝和黑夜……其情远比院士和“巨人”本身更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赞叹之余,又总觉得在两位女性身上还存在某种遗憾:作为母亲,她们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作为女人,却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她们自己的东西——青春、爱情、幸福,乃至人的价值和权利。

  抚育子女与获取自身的幸福和人生价值,本可同时兼得。但在许多中国女性那里,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不令人叹息。有人认为,某些杰出女性之所以寡而不嫁,一是出于某种崇高而腐朽的观念意识;二是事业至上;三是有所顾忌,怕玷污了比她们更加伟大的夫君的荣誉。细推之,三说均有失据之处。所谓观念意识,无非是守贞意识和节烈观念,这对现代人早已失去了意义,更何况她们还是时代的精英分子呢,这些陈腐的东西,又怎能成为左右她们思想意识的价值取向?至于事业,决不会排斥崇高的爱情,古今中外爱情与事业相辅相成的事例俯拾皆是;而伟人的荣誉,早已盖棺论定,也决不会因一女子的嫁否而有所损益。于是,唯一可能的原因,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爱情巅峰感受。

  但是,对于千百万普通母亲来说,也许守寡的真正动因并不都是出于对既往的爱情的守候。首先,最令她们心驰神往的当然是子女成才的守望。黎母、胡母等人的成功实践,肯定鼓舞和坚定着无数普通母亲的信念。再加上中国社会特殊的文化诱导,相夫教子始终是她们的双重使命。在无夫可相的情况下,教子便凸现为她们终身的守望和寄托。孟母三迁,培养了中国的亚圣孟子;岳母刺字,塑造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当然都是母亲的骄傲和光荣。但世间的子女并不都如孟(子)如岳(飞)。“生子当如孙仲谋”也仅是一种愿望而已。事实上,不少母亲守望一生,在她们倾尽心力的田地里,成长起来的却并不都是稻麦,而不少则可能是莠草和毒苗。许多寄予厚望的孩子,结果长成了平庸无能之辈、作奸犯科之徒,不也比比皆是吗?这样的守望实为失望,甚至是绝望,除了徒增几分哀怨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除此之外,来自于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深深地牵系和左右着她们的人生轨迹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与其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苟且偷欢,还不如顺应道德的要求,堂堂正正地走进贞节牌坊和对子女的守望之中来得心安理得。当追求肉体欲望和幸福的骚动,变成了顺应道德的安宁,母亲们走向道德理性便成了一种心灵的自觉。这就是传统的文化修炼和道德养成给中国女性心灵种下的不谢的恶之花,也是中国母亲令人哀叹的精神状态。

  今天,当我们思索母亲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时候,免不了要为她们所走过的苦难历程而深表同情和哀叹。究其原因,乃在于既往的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都过分地张扬和凸现了她们作为母亲的职责和义务,而忽视和拒斥了她们作为人的存在和权利。要恢复母亲的权利和尊严,首先要赋予母亲以血肉之躯,赋予她们以人的存在和价值。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至今还有大量的母亲,仍然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仅仅作为母亲的存在和自豪之中。这是很难令我们整个社会自豪的。

            (白白  编辑)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