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那么年少就成了愤青…… 

那么年少就成了愤青…… 

文章来源:东北网健康频道

  5月25日下午,在北京国林风书店咖啡厅内的一场读者座谈会上,有关少年老成的话题被再一次提及。主角是《愤青时代》及其作者18岁的高三学生胡坚,面对他们的是一群“四十不惑”和年逾花甲的知名作家、学者。

    就读于武汉市十四中学的胡坚正在为高考打拼。宽大的 T恤,卡其布休闲裤,运动鞋,尤其是鼻梁上那副“瓶子底”,让他看起来不那么像“愤怒青年”。

    但他的确出了一本名为《愤青时代》的书。书中收录了胡坚的3部中篇小说:《宠儿》、《 R PG杨家将》、《乱世岳飞》。嬉笑怒骂中,原本严肃的历史带着调侃的味道展现在读者面前。

    早在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之前,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在网络上获得了居高不下的点击率,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纷纷为愤青胡坚开辟了专栏。从《三重门》到《愤青时代》,和写作少年韩寒一样,胡坚很快被视为又一个横空出世的“少年天才”。

    很多读者认为胡坚的作品中带有王小波式的幽默和深沉。给胡坚最高评价的是前文学愤青偶像余杰。他称《愤青时代》是“中国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其“才华远胜于韩寒”。“他的幽默背后是智慧,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敏锐的现实洞察,是真实而沉重的‘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

    有人评论说,作者做的只有一件事:撕破历史的那件破旧的外衣,叛逆的血液涌动在冰冷的血管里。而胡坚在书中说,他写下这许多与传统说法相反的事情,旨在“给真理多一种选择”。

    应邀出席座谈会的几位北大中文系博导在承认胡坚的才华横溢之余,也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胡坚文字间“有股秋意”。

    北大博导钱理群先生是带着好奇心来参加座谈会的。他想看看胡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见面之后,一个18岁的孩子对中国历史、现实的认识和反思的深度让他深感诧异。他感到自己比胡坚年轻:“我还有探索的热情,每天醒来还有黎明的感觉。”

    其实这种“老成”之势早已在少年写作成风的今日蔓延开来。比如各类青少年作文大赛,少年写作者们无不把“老气横秋”作为追求的境界。上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们几乎是望眼欲穿地盼着能看到有少年情趣的文字,结果只能在失望之余若有所思:少年写作,以失去少年的天真快乐为代价,到底值不值得?

    小作者们虽是十几岁的年龄,却早早厌恶了世俗的声音。北大博导曹文轩的桌子上放着厚厚一摞少年写作者的文章,在感叹其锐利的言辞之后,他并不赞成少年写作者的老成与深刻。“深刻的确给了你很多,但也同样让你失去很多。如此年少就这般饱经风霜,你不觉得自己很亏吗?”

    曹文轩先生告诫少年们,好的东西绝不仅有深刻这样一个标准。即便如鲁迅这样深刻的文豪,也还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充满童趣的文章流传于世。

    网上关注胡坚的读者颇为语重心长:“过早地堕入对社会的调侃,小朋友你就等着伤仲永吧!”

    还有一位网友给胡坚讲了一个故事:“听说在云南有一种早熟的树,一年能长五六米,真真令人吃惊。但它的材质太差,只能做暖瓶塞。”

    对于“秋意”,胡坚本人的解释是“夏天过去就是秋天”,似乎如四时轮回般必然。对于“愤青”,他说:“不管生在什么时候,血总是热的。”

    在读者座谈会上,胡坚透露了一个一点儿都不“愤青”的小心思―――他称出书是想以此作为敲开北大之门的一块青砖,并请在座的北大教授帮忙想办法。听说他在应付高考与写作的间隙里,也没忘在各大网站聊天室贴帖子请教上北大的特殊通道。这被钱理群先生理解为:“这孩子有梦。”

    这个梦胡坚在小说中是这样表达的,“当我80年代中期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具有各种可能性的17岁的年轻人。”

    各种可能性,这个词汇,让许多为年少的愤青忧心忡忡的人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