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男女有别啥标准?

男女有别啥标准?

 
文章来源:青春热线
作者:龙迪

  “女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十分内向、忧郁,办事会有分寸,可是我却喜欢做一些男同学爱做的事:爱动,爱踢球。我们班的男同学总觉得我们女孩子不如他们,有时凭白无故地打我们一拳。有的女孩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我不干,他怎么打我,我就怎么打他。这是不是太不像女孩子了?因为社会上公认:女孩子要温柔。”

  “老师都说,上了高中以后,男生比女生聪明,特别是在理科方面。可是我却恰恰相反:总分在许多女生后面,文科要比理科好,是不是我不像男生?我很怕别人喊我‘娘娘腔’。”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性别差异逐渐显现出来。几乎每一个少男少女都开始关心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生物学性别。可是有时,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男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因而总是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自己的性别。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对男女表现的要求泾渭分明。认为男性应该富有成就,受人尊重,能赚很多钱,是家庭的支柱。他应该总是充满自信、力量和自主精神。勇猛刚烈,具有攻击性并敢作敢为。在传统男性角色中,体力和攻击性最为重要的,可容许发怒,但不能表露温情。而女性则总是被限制在操持家务的角色中。她是敏感的,易动感情的,应该依赖和顺从男性,她可以不如男性有影响力,也很少能成为领导者和专家,但她必须是温柔的、富有同情心的。

  尽管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但是,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仍然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知道,这种对男女的固定要求并非“绝对真理”。

  人类学家对不同的部族进行研究,发现在有些文化中,女人是敢作敢为和占支配地位的,而男子则是易动感情和敏感的。

  尽管一个人的生物性别从精子和卵子受精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被规定好了。但是男女不同的性格特征却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强烈的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看一看我们周围人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社会中,男孩和女孩从出生之时起就被区别对待了。

  一个小孩从两岁或两岁半时就能辨别自己是男是女了。从那时起,他们就毫不掩饰地寻找和接受有关什么是男孩,什么是女孩的信息。

  一个男孩子要长得像爸爸:不能胆小,不能流露感情,长大要做警察,做老板;一个女孩则将长成妈妈一样,温顺、美丽,不能好斗,不能成为假小子,将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或成为一名护士、秘书或教师。送给男孩的玩具多是汽车、武器,而给女孩的礼物多是衣服、饰品和娃娃。在许多家庭或学校中,成年人给女孩子更多的保护和限制,而对男孩子则有更多的独立、成就要求。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家庭组织和教育制度的变化,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认为男人应具有工作和成就取向的男性特质,女人应具有情感及人际取向的女性特质,已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已有研究表明,遵守严格的传统性别角色阻碍了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追求更完美的自我。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儿童心理学家马森,在40年代后期对一组17-18岁的男孩进行研究。20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表现为强男性的那个组的性格特征为:很少接受自己,很少反省自己,需要谦卑和贬低自己,缺少交际,缺乏自信,不能成为领导者。而青春期表现为弱男性的那个组则被评价为热情、生气勃勃、情绪稳定、机敏老练。

  另一项研究表明,严格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的男孩和女孩其理解力和创造力得分较低。

  从七十年代起,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男女,不受传统性别角色固有模式的束缚,具有“双性化”(既重情感又重成就)的人,最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享受个人兴趣,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因为他们更容易认识自己的自我需求和情感,更容易体谅别人的需求和情感,更容易以开阔的胸襟承认并欣赏人们存在的差异,因而,他们更容易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 。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尽管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种种社会变迁,性别角色已不像传统农业社会那样僵化和刻板,但人们仍普遍认为,男人的行为举止要像个男人,女人的行为要像个女人。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如果与他(她)的生物性别不符合,就会受到社会有形无形的压力。因此最好不要刻意追求异性的行为。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