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经营运作 - 全球化时代新定位 2005 在“系统思考”中崛起

全球化时代新定位 2005 在“系统思考”中崛起

当我们站在崛起的拐点上 在2004年与2005年交接之际,我们关注: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时代中“崛起”与“遏制”交融博弈的巨大挑战?打造学习型团队能否成为“20岁”中国企业在转型期持续成长的有效利器? 中国经济在崛起,已经成为全球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却存在着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 我们所处全球宏观环境中蕴含的遏制因素,在2004年达到了顶峰:“反倾销”、“知识产权”、“环保”、“企业伦理”、“行业标准”等市场准入壁垒,在越筑越高;同时,关于“能源争夺”、“配额限制”、“货币政策”、“市场经济地位”等财经话题中所包含的政治气味,也越来越浓。 和平崛起,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但遏制崛起,同样是周边对手的必然。在2005年,中国企业对残酷的现实都准备好了吗?中国企业能冲出重围吗? 而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中国企业还没有真正崛起。 我们自身赖以生存乃至骄傲的竞争优势,在2005年及未来,都注定走到“瓶颈”:WTO保护期在接踵到限,而我们的优势产业却连遭域外棒喝;我们的成本优势在逐渐递减,利润在日渐微薄;与此同时,企业力图实现产业升级,却困难重重。“世界工厂”这一称号中的酸楚与无奈,正在成为我们的切肤之痛。 除了低成本与大市场,我们还能有什么进一步推动持续成长的竞争力?在经历20年成长后,中国企业该如何在转型期完成由“英雄魅力”到“团队制胜”的过渡? 总之,中国企业要想实现随同中国经济一同崛起,该如何运用全新的系统视角看待自己所处的新环境与所扮演的新角色? 将“崛起”与“遏制”摊在聚光灯下 2004年,“崛起”无疑是描绘整个中国经济最热门的一个词汇。于是,我们今年年会的主题,当然缺少不了它的份量。但我们今年年会的另一个主题“遏制”,却大多被用于政治、某一行业,而鲜有被用来评论整个中国经济的。 这一“热”一“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年会中做此对比? 不错,崛起是激昂的,而遏制是沉重的,因而激昂的通常都在明处,而沉重的多半都在暗处。不论我们民族好大喜功的心态,还是列国用心良苦的心机,都决定了这“一明一暗”是必然的。而另一个必然,就是通常“暗处的”都比“明处的”更起作用,且这种作用又更不易被察觉,因而反过来其效果也更加触目惊心。 事实上,正是崛起与遏制的相互博弈,正是明与暗的交相作用,共同组成了一双“大手”,决定着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的一切要素。为此,我们今年年会的主旨,就是通过将明与暗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摊在聚光灯下,让我们中国企业以一种系统的视角,看清我们所处的环境,做出全面的判断,做出长远的决策。 而本次会议上60位中外官产学精英的精辟阐述,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探讨这一主题的必要。 感悟无处不在的系统思维 整个人类工业化历程的思维基础是“分”,是研究如何通过“专业化”将“局部价值”做到极致。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切看似不相干的因素都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局部问题几乎都牵涉到了方方面面。 一个最突出的感受是,我们为会议所设置的各个“分”论题,在真实研讨时,忽然发现它们不仅相互衔接,而且时常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感。这时,我们更加明晰地感悟到:这一切“分”因素,本来就在一个完整而越来越不可“分”的“系统”中。而且,这种系统所容纳、所连接的因素之多、之广,令我们会议组织者都感到吃惊。 但这一切,在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现身说法中,又显得是那么自然而然,让人们不得不为大师的“先知先觉”而折服。那么,本次会议都使哪些系统浮出了水面? 系统一:国际政治vs国际贸易 WTO是个贸易组织,因而我们加入WTO就是为了获得全球自由贸易的准入证。为此,我们准备好了付出代价,但我们也充满了期待。然而,当我们拥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取消配额制之后,包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在内的国人却愕然发现:其它国家早已经准备好了新的贸易壁垒在等着我们!且看这一年,从内衣袜子之争再到伊斯坦布尔宣言,从日本政府将大米准入标准从3种增加到100种,都在告诉我们:决定经济的,远远不只是经济行为,它们永远脱不开政治的考量。于是,“商业政治化”将变成未来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系统二:内政行为vs全球规则 既然政、经在相互影响,那么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主流趋势后,政府行为本身也必然受到相应的约束与规范。然而,政府行为在历史悠久的国人看来,是最应该依据“国情”而“个性化”的。但今天,在我们已然加入WTO、已然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后,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一气呵成地为我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出了十条修正要点!不错,我们再也不能将自己辖区的一亩三分地当成“家务事”而无所顾忌了。未来,我们很多原先认为理所当然的“祖宗家法”,都可能将受到强有力的冲击。 系统三:中国“气候”vs世界“风云” 当今中国经济企业界的骨干群体,都不会忘记当年“打破美帝经济封锁,自我丰衣足食”那掷地有声的口号。但40年后,我们却通过中国银行行长经济顾问朱民的演讲豁然发现:当今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成为了“微观经济”,而真正的“宏观”已经取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经济。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我们企业界与其将目光紧紧盯在发改委、央行的红头文件上,不如直接盯住 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的经济走势及经济政策。也因此,全球都在关注本次美国总统大选。因为美国经济一变,中国和世界迟早要跟着应变。 系统四:世界工厂vs社会责任 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的,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工。尽管对于中国是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还存在不同理解,但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我们要想跨越“车间”成为“工厂”,不仅仅取决于是否物美价廉,还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做到烟囱冒出的烟不呛、地沟流出的水无毒、内部员工的权益受到保障,也就是本以创造利润为天职的企业能否具备人文关怀、具备社会责任感,将决定其产品能否有资格进入海外市场!如果生产的“产品”根本没有出售的资格,不能成为“商品”,我们还叫什么“工厂”呢?本次会议上,一方面远大空调总裁张跃为德国莱因河又重新可以钓鱼而唏嘘赞叹,另一方面SOHU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经济评论家仲大军又为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内涵而争论不休,都反映了这一系统关系在我们主流阶层也依然前瞻,同时依然模糊,因而也就越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而全国人大成思危副委员长在会上基调演讲中为此作了一个经典结论:贯彻以人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于社会。 系统五:技术标准vs成本标准 当我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从跨国公司那里挣几个微薄的加工辛苦钱,以及当我们越来越有感于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尴尬时,我们开始为技术标准而痛心疾首。但本次会议上,慧聪国际董事长郭凡生慷慨激昂地将我们眉头的阴云一扫而光:不错,高技术是能带来高利润,但技术依然只是一个“环节”,真正的“系统”是市场!而在整个市场链的诸多标准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绕过技术标准,而争取在自己的“山头儿”——低成本与大市场上做文章,争取成为成本标准与市场标准的制定者! 系统六:企业机制vs技术创新 机制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永恒课题。中国企业能否与跨国列强平起平坐,正取决于机制与技术能否突破。本次会议海尔集团监事会主席王安喜与鞍钢集团刘 总经理的演讲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在酝酿管理体系上的创新,从而广受瞩目。 系统七:企业文化vs宏观生态 中国经济学泰斗于光远在本次会议的致辞中,曾有非常精辟的四句话:“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会场内中国企业家们的轰动与赞叹,因为它一语道破了企业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内在因果关系。当然,于老此言的着力点在企业文化,强调了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角度。而全球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专程到会演讲时,告诉我们企业家:当你在自己企业的原点上,一定还要看到:决定你企业成败的,是整个社会系统。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脱离就事论事而进行系统思考的理念和能力。 当我们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当我们企业开始进入转型期,当我们企业开始二次创业,我们都应该学会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看清整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的复杂关联,进而从整个系统的视角回过头来审视我们企业自身的每一个经营行为。这就是本次会议提供给广大中国企业家们的一个新思维、新课题。
经营运作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经营运作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