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白领尴尬的三十五岁

白领尴尬的三十五岁

     35岁,是个什么概念?医学界人士称,35岁是一个人的生理临界点,是精力和体力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社会心理学者说,35岁以前的人好胜争强、思维活跃、思想前卫,而过了35岁就会甘于现状,思想保守。在现在的职场,“35岁以下”的用人标准似乎是一道不可跨越的年龄门槛,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一个人过了35岁,就业大门就对他渐渐关闭了。
    
     今年快乐的春节一过,我就快乐不起来了。因为我已正式成为所谓的35岁一族了,我感叹我的人生步入了尴尬的岁月。这感叹缘于我一次夭折了的求职面试。
    
     那是春节后不久的一天,我特别认真地准备了应聘资料,满怀希望前去应聘一家大公司的模具设计高级工程师,但却失望而归。我的面试其实在人事部的填表登记后就结束了,连主考人员都没见着,这是以前应聘从未有过的。一位自称是人事部副主管的戴眼镜的姑娘在审查过我的应聘资料和登记表后,冷冷地对我说:“很抱歉,对你的能力资历我毫不怀疑,但你的年龄实在太大了,不适合我们,我们公司要的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人。”说实在的,我当时有种被激怒的感觉,真想质问她,我老了吗?我没朝气了吗?但我克制住了自己,转用调侃的口气说:“我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得很,人家看我还不到30岁哩,而且我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经验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先祖龚自珍还说过‘不拘一格降人才’呢,你们能否考虑考虑网开一面?”那姑娘一听,态度有所缓和,转身上里间去征求上司的意见,但很快她就出来了。她说:“抱歉得很,公司是这样规定的,我没办法。”
    
     说真的,我一向自负自信,以前应聘也从未失败过。我的资历和成就是我求职的本钱,我重点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已有十多年,而且有过大大小小的不少创新技术成果,在全国知名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专业论文。但这次却在年龄问题上碰了壁,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35岁年龄的挑战。我不是感叹岁月不饶人,而是质疑35岁的就业门槛设置是否完全合理。
    
     在我看来,35岁门槛的设置不应该具有普遍意义,毕竟每个人的生理特点不尽相同,而且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也不是以35岁作指标参数的。另外,说人过了35岁就没有激情、没有冲劲,更是无稽之谈!35岁、40岁以上的成功创业者多的是。
    
     话虽这样,但“35岁现象”终究还是现代职场一个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我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只有去面对它、适应它。我想,只要我们这种年龄层次的人不断学习,及时充电,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就一定不会被职场淘汰,总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三十五岁现象”随谈
    
     一段时间以来,“35岁现象”出现在各地的人才招聘会上,“35岁以下”这个条件成了男性找工作的一道坎。年龄大了不好找工作原来只是女性的事儿,而现在超过35岁的男性面对用人单位时,也忽然有了怕人询问年龄的尴尬。
    
     在用人单位的眼中,35岁似乎成了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分水岭,是“年富力强”的标志。在打出年龄限制的用人单位中,“身体条件好和家庭负担小”是解释最多的一个说法。原因是现在的工作压力大,不仅得动脑,还得出力,没有好体力就无法胜任。
    
     除了身体条件的要求,用人单位还把35岁作为考察应聘者知识结构的一个标准。因为,很多与通信、网络相关的专业都是在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而35岁以下求职者普遍接受过这些方面的培训,知识结构相对完善,上岗之后能够委以重任,不用再接受额外的培训。
    
     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年龄不应是个坎,企业的发展还是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年龄”为本;相反有人认为,年轻就是本钱,年轻意味着活力,年轻人有创业的激情,站在招聘者的角度看,“35岁现象”无可厚非。
    
     it和证券等行业年轻人云集,这类行业除了专业性强以外,更大的特点是对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该行业中,年轻人的优势大。而那些已经很成熟的传统行业,尽管专业性也很强,但其对工作经验、社会关系和客户资源等一般都有要求。所以35岁以上者在此类行业中的优势要远大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因此,年龄不会成为一个人就业和发展的“绊脚石”。重要的是,你必须手中始终有“新鲜货”,自己的知识和技艺要“与时俱进”。因为手中有货,心中就不慌嘛。
    
     “35岁现象”其实是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的鞭策,一些外资企业已将“知识更新”列入个人薪水福利待遇中的一环。过去,人们总是说,“40岁以前你应该做什么”,现在你该为35岁做准备了:该充实的知识要充实;该学习的外语要重新捡起来;没有学好电脑知识的要跟上……等过了35岁这道坎,相信前面有个位置仍属于你。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